春申君得到黃忠帶來的情報,也只能夠放棄圍殲楚王卒的機會,同樣壯士斷腕纏住楚軍后,指揮大部隊后撤,想要退保壽春。
但幾十萬人的戰場,想要撤退哪能那么容易。
最終得到消息跟著春申君撤退的部隊也不過十余萬人。
雪上加霜的是,當春申君和黃忠所部撤退到壽春城的時候,春申君的心腹何寧不知何時早已退到了壽春城中,緊閉城門不許春申君入城。
毫無疑問,何寧不知何時已經聯絡了不少戰爭代行者乃至春申君的門客,做好了戰事不利就背叛的準備。
無法進城,而熊銳和楚王的追兵也很快追了過來,喪家之犬的春申君所部再次大敗,只能向巢湖城方向撤退。
而在撤退的過程中,春申君再次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背叛。
先是那些封君們紛紛跳反,接著春申君的門客們竟然也有大半選擇了背叛,先一步棄軍而逃的朱英更是不知所蹤。
春申君此人,雖然不論軍事還是民政上的能力都不錯,但卻沒有識人之明,他的門客雖然有三千之巨,但卻多逞強好斗,奢侈浮華,真正有才能、夠俠義的卻沒有幾個,最出色的也就是朱英和李園,而李園還是一個背叛者,朱英則是個朱跑跑。
歷史上,在楚考烈王快要死的時候,朱英提醒春申君小心李園,結果春申君不聽,朱英便逃走了;之后春申君被李園殺死,但是春申君的三千門客,包括朱英,竟然沒有一個人想要為春申君報仇,這在春秋戰國時代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春秋戰國時代,因為一句話一個承諾就慨然赴死的大有人在,君主被殺,門客本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為君主復仇才對。
像是智伯瑤的門客豫讓,在智瑤被殺后,為了向趙襄子復仇,多次刺殺趙襄子,甚至不惜身上涂生漆、吞炭火以改變容貌、聲音來找機會復仇。復仇失敗被抓后,豫讓求來趙襄子的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爾后伏劍自殺。
這種俠義之風甚至一直延續到了漢代乃至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的典韋、夏侯惇、徐庶等人,都曾有過為人復仇的經歷。
但春申君的門客不僅沒有為他復仇的,反而還有弒主的。
只能說,春申君這個人,在某些方面真的是大有問題。
春申君的慘敗,超出了大虞軍的意料。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大虞軍低估了王卒軍陣的可怕。
在楚考烈王帶領下的那支王卒,絕對要比現階段項燕的“風林火山”軍陣還要可怕
當然了,這兩年多,楚軍一直沒有什么亮眼的表現也是導致這場慘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說到底,大虞軍上下都有些輕敵了,覺得再加上黃忠的十萬人,怎么也不至于慘敗,最壞也能夠死守壽春。
到時候,再利用秘密調回來的五百鮫鯊先截斷浮橋,然后強行清理河道,截斷淮水,就能夠將楚軍主力圍死在壽春附近。
結果沒想到,楚軍會這么猛。
黃忠帶著一萬能夠初步組成軍陣的部隊和九萬空間兵,外加朱英的十萬軍陣部隊,竟然被三萬人正面打崩了。
盡管朱英的棄軍而逃和黃忠不愿意拿著一萬自然人精銳血拼也是重要的原因,但敗了就是敗了。
事實上,在楚軍三萬王卒過河之后,淮水水軍指揮官陸遜是有機會命令鮫鯊不惜一切代價破壞浮橋的。但是陸遜忍住了,因為他已經看出聯軍連這三萬人都打不過。
既然如此,這個秘密武器就先留一留。
反正只要楚國沒有擊敗大虞水軍的力量,那么楚國在淮南就永遠處于戰略被動,大虞軍還是隨時能夠利用水軍和淮水天險,再次分割戰場。
當然,請罪還是要請罪的。
黃忠和陸遜的請罪折很快呈到了內閣,因為董璜在韓國掛雞,國事都委于內閣和賈詡,所以賈詡還專門開了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