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的戰爭代行者,其實還達不到與土著爭鋒的程度,與土著緊密合作才是最好的出路。
能夠最大限度消化戰爭代行者潛力的大秦,絕對強的可怕。因為他們的輔兵,其實就已經跟董璜軍的空間兵相差不大,換言之,王龁所部的輔兵,就能夠對應大虞軍的主力。而高順所部的十五萬初見成效的軍陣,也不可能打得過包括五萬銳士的三十萬秦軍精銳。
這次諸葛亮他們穩了一波,是真的穩對了。
當大秦軍隊終于出武關進入南陽郡的時候,并派偏師進軍楚方城方向的時候,楚國也終于與韓國達成了協議,楚國將陳都、楚方城一帶的的十五座城池,和上百座小邑、軍事據點給了韓國。
原因是,魏國、韓國、齊國真的出兵了。
韓國兵鋒直指陳都;齊國再次對李園軍發動進攻,意圖奪取整個淮北,魏武卒擊敗了楚國的邊防軍,兵鋒直指楚國新的首都鉅陽。
王卒傾巢而出的鉅陽,能夠擋得住魏武卒嗎
答案是否定的
楚王顧不得剿滅春申君的殘部,只能夠選擇帶領精銳再次渡過淮水,救援鉅陽。
同時,為了防止秦國假道伐虢,也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收攏軍隊,穩住基本盤,楚王最終只能夠選擇相信誠意滿滿的韓王,與韓國達成了交易。
十月三日,韓國大將“姬無夜”接受楚國僅剩的西線防御工事,在楚方城就地布防;同月,韓國大將“白亦非”進入郢都,并支援了楚軍部分糧草兵器。
十月五日,秦國假裝沒有認出楚方城上韓國的旗幟,偷襲楚方城,然后被典韋擊退。
秦軍將領大怒,但被典韋依托防御工事強硬的頂了回去。
秦軍考慮到不能三線作戰,所以吃了這個啞巴虧,繼續南下,而這個時候,秦軍南下的主力接到了楚國要以竟陵相送的消息。
王龁以為這一定是李斯和楚國的談判終于有了成果,于是派遣麃公率領一萬銳士、四萬正軍急趨拿下竟陵。并派小將楊端和率領兩萬正軍、十萬輔軍作為后援,協助麃公攻占江漢平原沿線。
竟陵者,陵之竟也,即山陵至此終止。
此地北抵大洪山,南瀕漢江,背山臨江,扼守江漢平原和漢江口,控制此地,則大虞水軍就不敢沿漢江北上,從而進一步保證秦國漢江流域的安全,保證上百萬大軍的糧道。
然而,王龁所不知道的是,大虞軍得知楚軍撤退的情報甚至比楚國還要早,程昱早就把他操控韓王安與楚國達成的協議告知了。
大虞軍也早早做出了準備。
當麃公所部渡漢江的時候,大虞軍半渡而擊,蔣欽部、韓世忠部、三蔡部水軍浩浩蕩蕩直插江面,輕松碾壓了秦軍少量的護航水軍,截斷了沿江浮橋,將措不及防的秦軍分割成了兩部分。
麃公親所部四萬余人,被分割在了漢水東岸,而秦軍的大部分輜重則被隔離在了漢水西岸
“結陣,結陣”
顧不得思考大虞水軍怎么會恰到好處的出現在這里,麃公的第一反應是指揮大軍結陣御敵。
然而,秦軍還沒有結成有效陣勢,岳飛、楊再興、牛皋、岳云、高寵、張憲等率領三萬背嵬軍及五萬騎兵已經沖了過來。
“騎兵沖鋒”
麃公冷笑。
這個半架空世界本來其實是有馬鐙的,就算原來沒有,那么多戰爭代行者來了三年,也倒逼出馬鐙來了,況且趙國的胡服騎射也是威名赫赫,秦軍對于騎兵并不陌生,甚至意識到對方可能會射擊一波。
但是這種射擊在秦國的重甲軍陣面前,只是毛毛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