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也對秦國虎視眈眈。
至于齊國,有點法國的味道。
而大秦,卻舉目皆敵,雖有英主,但內部也有叛徒。
秦國也很難啊。
在處處皆敵的情況下,秦國想要突圍,就必須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找準突破口。
現在哪里是軟柿子呢
答案自然是魏國
于是,秦國再次大軍出動。
蒙驁假裝與魏國罷戰,大軍去支援野王對抗趙國的廉頗,并與廉頗所部交戰。
這讓魏國多少松了一口氣。
魏王本意是想要就此罷戰,卷丟了就丟了,他實在是不想再和秦國打了,再打下去,魏武卒都要打沒了。但不論是魏庸、尉達還是虞韓兩國的援軍主帥,都建議魏國繼續打下去,至少也要把卷給收復。
卷這個位置還是很重要的,是魏長城后的第一座堅城,是魏國防御秦國的前線。
雖然說魏長城的防御力不咋地,但起碼也是一道防線啊,最起碼還能夠起警示作用不是
單論能夠起警示作用這一點,就要強過某個時空的馬奇諾防線了。
被手下和盟友裹挾的魏王,只能夠下令對卷發動了進攻,他也害怕一旦這次惹惱了兩個盟友,下次秦國再來的時候就沒有援軍了。
卷城下大軍云集,這下子倒把守衛卷城的秦軍守將給嚇了一跳。
聯軍沒有置酒高歌也沒有各回各家,反而主動發起進攻,這可不在秦軍的計劃之中。
秦軍最好的設想,可是等蒙驁北上過河與廉頗交戰后,虞國和韓國的聯軍就會準備撤軍了。
不過料敵從寬,這次蒙驁在卷倒是留下了不少人馬,所以卷城一時半會兒還能夠堅守,只是秦軍的另一個計劃卻泡湯了。
在野王與廉頗對峙的蒙驁在得到卷城的求援信后,也是冷笑一聲,忽然連夜撤軍,然后在白馬津渡河,繞道魏國的東方,偷襲攻下了魏國的燕、虛等城,而后疾馳酸棗。
與此同時,從郢都之戰撤退后,在鄢城集中的一部約二十萬秦軍精銳,也在麃公的帶領下,已經奔襲到卷城附近。
蒙驁作戰計劃圖
局勢,對于三國聯軍而言,一下子變得惡劣起來。
郭嘉等人其實都對蒙驁可能會渡河偷襲有所警惕,因為大河實際上是秦國的自留地,大虞在這里并沒有水軍,自然也就無法從容渡河,反倒是秦軍可以利用水軍優勢作戰。
但郭嘉等人卻沒有想到秦軍會直接調動剛剛打完郢都之戰的疲兵。
郢都之戰,除了最開始的竟陵之戰外,秦軍其實并沒有特別重大的損失,加上竟陵損失的兵馬和西陵損失的兵馬,整場郢都之戰下來,秦軍的主力傷亡不超過十萬人,輔兵倒是傷亡慘重了一些,但秦國并不缺輔兵,且虞軍的損失也小不到哪里去。
但損失小,并不意味著士兵不會疲憊啊,并不意味著士氣不會降低啊
更何況這支部隊還隔得這么遠,幾乎稱得上萬里奔襲了。
料敵從寬啊
郭嘉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會吃這個虧。
幸好發現的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