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路則是向西繼續進攻,尋找聯軍主力,不惜一切代價一戰。
蒙驁選擇了第三條。
他相信,就算是麃公再蠢,也能夠在聯軍身上狠狠咬下一塊肉,此時的聯軍絕對是最虛弱的時候。
蒙驁派出足夠的斥候,大軍謹慎前行,并沒有像麃公所部那樣給聯軍可乘之機。
聯軍見沒有可乘之機,也只能夠采取騷擾戰術,最終,卻只能夠放任蒙驁所部到達卷。而聯軍主力則從魏長城外的汲繞道魏長城,然后駐軍安城,并派軍奪回酸棗,在安城酸棗一線重新布置防線。
這也意味著聯軍徹底失去了收復卷的機會。
不久之后,魏長城外的汲、扈等城池也被蒙驁重新奪回。
蒙驁重新布置防線后,大軍直驅酸棗,正當聯軍以為蒙驁為了挽回面子要在酸棗決戰的時候,蒙驁主力忽然向東,再次走燕、虛,然后渡過黃河,到了齊、秦、趙交界地帶,再次與廉頗交戰。
蒙驁之所以繞了這么大的圈子,是因為野王方面的秦軍快要頂不住了。
麃公的慘敗,再次震驚了秦國朝堂。
秦國朝堂上竟然罕見的出現了求和的論調。
求和派認為,從兩年前蒙驁慘敗于信陵君算起,到麃公的慘敗,這兩年的戰爭中,秦國前前后后已經傷亡了十五萬銳士,這已經是傷筋動骨了,秦國必須要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之后,再考慮進攻的事情。
但呂不韋卻力排眾議,決定要咬牙打下去。
他的理由很簡單“秦國是損失慘重,但魏國就不損失慘重嗎魏國的魏武卒已經打空了此時正是滅魏的最佳時機”
呂不韋的話得到了大量呂黨的附和。
然而,呂不韋沒有想到的是,趙姬竟然再次背刺他“妾身覺得也可以打趙國啊,趙國主力不是在跟蒙將軍對峙嗎我們趁機打趙國如何”
呂不韋\
合情合理,戰略上說得過去個鬼啊
“太后,當務之急,還是先破韓、魏、虞聯盟。
打入魏國腹地之后,不僅可以滅魏國,還可以繞開韓國重點防御的西側,從東側對韓國發動進攻。
根據情報,韓國其實就是兩只主力,一支由姬無夜率領,人數差不多有十五萬人,一支由白亦非率領,大概有十萬人,且這兩支部隊都遠不是銳士的對手韓國剩下的軍隊基本都是輔軍級別。
這次進攻魏國,剛好可以順手滅了白亦非的部隊,接下來覆滅韓國也就簡單了”
呂不韋不得不講起了大道理。
三晉之中,最強的就是趙國。趙國雖然經過了長平之戰的史詩級削弱,但如今那些跟秦國有血海深仇的年青一代已經逐漸成長起來,這些人面對秦國的時候,是真的愿意死戰的。且趙國名將多,廉頗就算是比不上白起,也是能夠跟白起掰掰腕子的存在,用玄幻的說話,那就是半步白起級別巔峰。
秦國現在的將領,像是蒙驁,則算是頒半步白起中期,王龁勉強能夠算是初入半步白起境。
如今三晉之中最弱的反而是魏國,因為魏國的魏武卒已經基本退出歷史的舞臺了,剩下的軍隊不說是不堪一擊,但在秦軍面前也近乎土雞瓦狗。
所以,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先滅了魏國再說了。
呂不韋覺得自己的道理已經講明白了,但眾所周知,女人是不講道理的。
趙姬不僅不講道理,反而角度很刁鉆“情報你從哪里得到的情報掌控羅網的我怎么沒有得到情報你該不會還留了一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