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班主帶著的戲班,本來叫作青云班兒。
實在安徽一帶唱戲。
后來,跑江湖到北方來謀生。
結果沒想到,北方連續幾年大旱,民生一片凋敝。
老百姓飯都吃不起了,那里還有人來聽戲。
所以,整個戲班基本處于歇業狀態。
唱戲這行當,和說相聲一樣,是吃開口飯的,不唱戲哪里有飯吃。
又趕上今年春來,物價騰貴,米價暴漲十倍。
一大幫子人差點沒餓死幾個。實在是混不下去了。
正好趕上楊凡收購戲班,老吳就趕緊出手了,把戲班轉賣給楊凡了。
楊凡發現老吳倒是個人才,經營戲班很有一套。
就把他留下來重新聘為班主。又收購了幾個戲班,合并進來,組成了一個大戲班子。
楊老爺還給戲班改了名字,叫什么文工團。
老吳也不叫班主了,改叫吳團長。
驢蛋、磨桌、張疙瘩他們也喜歡聽戲。戲班就在老爺的府里,排練的時候。他們沒事就跑來聽。
他們還開玩笑說“老吳,我們是團長,你也是團長,咱們平起平坐。”
把老吳嚇得腿都軟了,誰不知道,這三位爺,那是老爺身邊第一流的人物。
自己算哪根蔥,一個唱戲的,下九流。
哪敢和他們平起平坐。一個勁的,打躬作揖。
“幾位爺,你們就饒了小老兒吧,借我仨兒膽子,我也不敢跟您們平起平坐啊。”
戲班里有不少的唱青衣和花旦的小姑娘。長得那叫一個標志、水靈。尤其是一幫唱刀馬旦的,那身材,那皮膚,正點起來,那叫一個哇塞。
搞得軍官和家丁們紛紛往后院跑,后來被夫人罵了才消停。
此時,舞臺上點著幾盞瓦斯燈,把舞臺照耀的一片雪亮。
經過調音后,一番二胡京胡鑼鼓響,準備開戲了。
官兵們的頓時興奮的抓耳撓腮,恨不得立馬就開唱。
明代地方戲曲,遠沒有清代晚期和民國時期繁榮。從唱腔到劇本,都粗糙的很。
楊凡干脆讓他們改唱京劇得了。反正戲本都是現成的。
京劇是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等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
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楊凡買的就是徽班,所以,改唱京劇難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