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側11個侯爵分別是
第一個座位,恭順侯第六代吳汝胤。這一家是歸降的蒙古人。
祖先吳允誠是韃官,蒙古族韃靼人,原名把都帖木兒。
吳允誠家族為河西大族,世代居住在塔灘位于今陰山以西,是當地的地頭蛇。
起先出仕元朝,洪武二十三年來歸明朝,被明太祖朱元章安排居住在涼州的水草便利之地。
后于永樂三年七月,率所部自塔灘歸附明朝,明成祖朱棣賜其漢名吳允誠,初授右軍都督僉事,屢立戰功,為明成祖重用,封爵恭順伯。
他死后,他的兒子吳克忠,原名答蘭。寄籍北直隸順天府今北京市。永樂十六年1418年二月,襲爵恭順伯。洪熙元年1425年,進封恭順侯,獲世襲誥券。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堡事變,吳克忠與其弟吳克勤均戰死于宣府,追贈邠國公,謚號忠勇。
到今日恭順候已經傳了六代,此時的恭順候是第六代吳汝胤,吳繼爵之子,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襲爵。崇禎四年1631年去世。
他之后又傳了兩代,第七代吳惟業,吳汝胤之子,崇禎四年1631年襲爵。卒年不詳。
第八代吳惟英,吳惟業之弟,襲年無考。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去世。卒于明亡前夕,其子襲爵未及,明亡。
吳家因為是地方豪族,河西的地方,地理和民族因素十分復雜,朝廷需要當地豪族的支持,以穩固地方統治。明清兩代皇帝多有拉攏。六百多年多與皇室結親。是長盛不衰的皇親國戚。
吳家除了侯爵外,還得到過恭順伯、廣義伯、遵化伯三個伯爵世襲傳承。
吳允誠的長子吳克忠達蘭襲爵恭順伯,后升為恭順候。
吳允誠的三兒子吳管,靠自己的軍功,獲封廣義伯,傳了兩代,絕嗣。
吳允誠的四兒子吳克勤,自立軍功,升左都督。土木陣亡,贈遵化伯。傳第二代吳琮,克勤子,以從兄吳玘卒無嗣,襲廣義伯爵。回鎮守,失機革爵。
據明史、明實錄等史志載涼州吳氏家族八世子孫,凡32人。公、侯、伯三等爵位中,封贈國公有二邠國公、涼國公;襲封侯爵有八恭順侯;襲封伯爵有六恭順伯二、廣義伯三、贈遵化伯一;加升太子太保一,太子少保一。
考其爵位延續到明朝末年的只有恭順侯吳允誠、清平伯吳成、南寧伯毛勝、東寧伯焦禮、懷柔伯施聚、伏羌伯毛忠、武平伯陳友7家。
而活到明朝末年的貴族一共有67名不含南明冊封的。
由上可知,涼州吳氏家族在明清時期,堪稱首屈一指的勛臣世家;又是皇親國戚。這在涼州世家大族中,還是很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