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書李邦華還在向崇禎匯報,整理兵部武庫的情況。情況之糟糕簡直令人瞠目結舌,賬本兒上的物資和裝備,經過他的清查,只有不到三成,而且朽壞不堪。
此時,勛貴和文官們正在為了推卸責任爭吵不休。皇帝剛剛的好心情一掃而空。此時陰著臉,冷冰冰的看著他們狗咬狗。
反正今天,不把京營的裝備落實了,他是不會罷休的。
此時,楊凡不關系他們的這些破事,而是皺著眉頭,思考起現在的形勢來。目前,朝堂的激烈變動,已經有些脫離原來的歷史發展軌道的跡象,接下來會怎么變動,必須認真考慮。
對于裁撤九邊重鎮的計劃,楊凡其實是支持的。只不過他不愿意表態罷了。此時他更關心自己會不會在這場變動中受到損失。
平心而論,九邊還有些部隊是比較能打的。
像是陜西的西軍,其后來在松錦之戰中打的就比較頑強。
如果他們真的能在熱河這塊土地上,把一個個的城堡、堅城修筑起來,確實可以封鎖住建奴。
但是,這里邊的變數很多。情況如亂麻一般,剪不斷理還亂。說不定那里出問題就會搞不下去了。
但是,推動這個計劃的東林,不論成敗,他們都是贏家。
現在陜北已經開始亂了,好多造反的。榆林鎮和固原鎮的兵馬調的走嗎。這些都是存疑的。
楊凡心里嘀咕,是不是陛下和東林打算把他騙去西北。
滅掉了土默特和鄂爾多斯人,后讓他留在陜西剿滅造反的那些人。只有這樣才能把三邊總督下面的九總兵調出來。
西北那個破地方,兔子不拉屎。誰愛去誰去,楊凡可是沒有一點興趣,留在那里剿匪,給他封王他都不去。
關鍵是那個匪患,是怎么剿滅也剿滅不干凈的。按下葫蘆浮起瓢。
雖然,現在陜西還沒有失控,但是,這個局面也維持不了多久了。百姓沒飯吃,起來造反是小事,關鍵在于陜西邊軍那頭。
從沒了魏督公,陛下登基已經一年了,除了涂山去榆林鎮處理兵變時發了一次軍餉外,就在再也沒有發過軍餉。三邊總督的軍餉和糧草,主要時靠四川、陜西、山西三省就近解決。
目前四川正在打仗。因為萬歷末年的強行改土歸流,導致奢安之亂的爆發。西南的土司們集體反了。戰爭從天啟元年一直打到崇禎十年。才被鎮壓下去。
這場糜爛四川和貴州兩達17年的混亂,明朝耗費了極大的兵力和財力。
明熹宗實錄有過統計
「除去戰爭間隙,平均計,鎮壓奢安之亂,前十年間應耗兵560萬人次運夫45o萬人次,日用銀12000兩,日用米7200萬石;集中大將、偏稗將、撫按司道印官上千員。」
現在四川自己都成戰區了,那里還管的了三邊總督死活。這場戰爭還要打十年呢,西北的錢糧沒指望了。
問題關鍵是,繼續這么拖欠軍餉不發,邊軍們就不是簡單的白天當兵,夜里化身強盜了。
驛站的人員不是也不發工資嗎,拖欠的太久了,我們就不是開黑店這么簡單了。李闖王此時,還沒有失業,暫時還在盼望著補發工資呢。
西北局勢失去控制,就是從邊軍開始成建制的投向農民軍開始的。
你們不發餉銀,老子自己去找餉銀。誰有銀子和糧食,就找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