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
聽見皇帝提問,明明我大明已經收復了甘肅全省,把青藏和蒙古隔離開來。蒙古人是怎么重新和青藏攪和在一起的。
他點點頭,皇帝雖然年輕的,但是,目光敏銳,問的問題都在點子上。而內閣諸位閣老以及諸位學士,都引起了興趣。其實內閣成員對大明在西北的統治情況和歷史變遷,幾乎一無所知,極度缺乏了解。
這也是科舉上來的官員的通病。除了四書五經,甚至是除了朱熹的四書集注外,對實際的事物十分缺乏了解。
“青藏的和平持續不到一百五十年。成化十六年1480年,達延汗繼位了,他通過南征北戰再次統一了蒙古高原。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孫,孛羅忽濟農巴彥蒙克之子,察哈爾蒙古鼻祖。也就是今天林丹汗的祖先。”
很多文臣并不清楚林丹汗的具體世系。這時候孫承宗一揮手,幾個翰林學士把一張圖掛了起來,上面是成吉思汗一直到林丹汗的元朝皇帝世系表。
“在達延汗統一蒙古的過程中,東蒙古右翼永謝布部領主亦不剌一直拒絕和達延汗聯姻。1510年,達延汗進攻永謝布部,亦不剌戰敗。其后為了躲避察哈爾人,帶領殘部經過大明控制的甘肅地區轉移到了青海。”
兵部尚書李邦華問道“當時,朝廷是什么態度。首先任由達延汗統一蒙古不加干涉嗎。其二,甘肅守軍為何讓永謝布部的亦不剌過境。”
這兩個問題都問的非常尖銳。
孫承宗沉吟了一下說道“當時,朝中武宗皇帝和群臣有很大的分歧,精力牽制蒙古。達延汗驅逐瓦剌人,迫使他們西遷西域,成為漠西蒙古。兼并漠南和漠北蒙古以及東蒙古諸部基本統一蒙古后,帶兵大舉進攻大同,企圖重新占領中原,回復元朝對漢地的統治。”
內閣和文臣都面面相覷,根本不知道這件事。
孫承宗苦笑,武宗是被文臣黑的最慘的大明皇帝,他短暫的一生,確實做了很多大事,可惜記錄下來的就是豹房、下江南胡鬧、寵信江彬等各種黑材料。其他的事情全被刪除了。
江彬,是名將,驍勇異常。在鎮壓劉六、劉七起義時,身中三箭,其中一箭更是射中面門,但他毫無懼意,拔之再戰。他獲得武宗寵信后,對大明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邊軍和京營輪流換防,通過宣大和蒙古人的戰場來恢復京營的戰斗力。
明朝祖制,邊軍、京軍不許互調。因為如果邊軍弱,蒙古就會入侵;京軍弱,邊軍就會成為禍患,這是為加強皇權著想的制度。武宗不顧大臣的激烈反對,打破祖制調邊軍入京,設東、西官廳,由江彬、許泰統帥。
當時他為了收回兵權,甚至親自跑道宣府鎮定居了一段時間。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一行浩浩蕩蕩來到宣府,營建“鎮國府”。并為自己更名朱壽,后來自己又加封為“鎮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