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在乾清宮西暖閣里,正在處理奏章,就看到王承恩急急忙忙的走了進來。
“何事。”崇禎沒有抬頭,繼續看著奏章問道。
“陛下,有緊急軍情。”王承恩連忙把手中的前線急報,送上崇禎的案頭。崇禎放下毛筆,揉了揉眼睛。才好整以暇的拿起軍報。
他做皇帝日久,開始注意培植自己的威嚴。生怕眾臣欺他年輕。行事也預發穩重。
他打開軍報,才看了一眼,就眉頭一跳。心里咯噔一下子。隨即怒火升起。
他一開始就擔心惹怒了建奴。反對把防御線推進到遼河邊上。兵部和內閣都說是據河而守,有遼河天險。
自己就覺得不靠譜,不如在山地的交通孔道上設立關隘來的實在。
可是孫承宗他們都說,應該據守遼河沿岸,和察哈爾的林丹汗領地連成一條直線。北起察哈爾,南到錦州,這樣就可以把建奴鎖死在遼東。
遼河和黃河一樣都是一條幾字形河流。上游在遼西,從西南向東北流,然后橫著向東流,最后又向西南流,然后入海。
也就是說,遼河有兩條平行的南北向的河流。
孫承宗他們利用的是上游河道。這個年代遼河的水非常大。尤其是汛期。一片汪洋。在下游入海段,幾乎看不到對岸。無窮無盡,浩浩湯湯。
上游雖然沒有下游那么寬廣。也算是一條大河。而遼東這個地方。在遼河下游形成了很大的一大片沼澤地,這塊濕地叫做遼澤,是候鳥和動物的樂園。但是也阻斷了交通。使得遼東和遼西走廊交通不便。也是軍事上的一個屏障。
遼澤直到五十年代大修水利工程,把沼澤地的水排出去了。遼河兩岸才變為農田。遼澤徹底消失。這個年代還是一片泥濘的沼澤地。
所以,孫承宗他們沒有選下游的河道,而是選擇了上游。另外,也是因為下游河道距離沈陽太近,他們也不敢靠那么近。
結果現在好了。建奴起了二十五大軍。連夜渡過已經封凍的遼河河面,進攻白草灘城堡。那里只有五千守軍。
不過,這支從甘肅金城調來的守軍,打的很頑強。從發出軍報時起,已經守了三天了。現在收到軍報,需要三天時間,也就是說到現在已經過去六天了。不知道城堡還在不在大明手中。
二十五萬人,這可是,足足二十五萬人,其中建奴六萬人。
崇禎眼前一陣發黑,遼東過去四五萬建奴,就打的大明十幾萬人潰敗。如今人家來了二十五萬人,這可如何是好。一時間,心亂如麻。
“立刻召集五軍都督府、兵部、戶部、工部,還有內閣諸位閣老。去武英殿議事。”崇禎定了定神兒,說道。
武英殿自從剿滅薊鎮兵變作為指揮部后,就形成傳統。有重要的軍事要務,都在那里辦公和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