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冰回來,民夫團就開始做早飯。
建奴雖然在外面虎視眈眈,但御營的早飯還沒吃,自然不會主動開戰的。
建奴大軍已經在準備進攻了。崇禎打定主意防守為主。
其實,關于水源問題他不是沒有考慮。他選擇這里主要是考慮地形優勢,便于發揮車營的火炮威力。
老哈河在五里地之外,位于雙方之間的空地上。崇禎覺得,明軍取水困難,他們也同樣困難。
另外,神機營車營占據有利地形,控制制高點,便于發揚火器的威力。而三千營和五軍營各五萬大軍,略微落后布置。京營三大營呈品字形布置,突出神機營的火力優勢,同時,后側翼也有充分的保護。
這個山間盆地雖然有一塊不小的平原,但是一個斜著的梨形平原,喇嘛口這邊的寬度不大。這個寬度下,三大營基本能把平原封閉。而老哈河是一條南北向的河流。從這里河谷一直到大安口附近。
所以,完全可以從后面的河谷運輸冰塊來解決供水問題。
不得不說,崇禎對于這場戰役是認真的考慮了。他這兩年來一直學習兵書戰策,也算是有所小成。
這么布置不能說沒有道理。只是他不清楚京營三大營目前的實際情況。
除了神機營戰斗力,在周遇吉的管控下有所保證外,三千營和五軍營存在非常大的問題。
京營按照習慣,神機營車營一般是火器部隊。大量裝備戰車、偏廂車。車載大量火炮。這也是車營被收編后,直接和神機營合并的原因。
而三千營的早期,在朱棣時代,真的只有三千人。只不過,這三千人是精銳的斥候騎兵。
楊凡從漠南給皇帝進貢了十萬匹蒙古戰馬。大部分給了重組后的三千營。現在的三千營是五萬騎兵部隊。其中重騎兵兩萬,輕騎兵三萬。
不論在哪個時代,如果有五萬騎兵。都是非常大的力量。
這些重騎兵,都是人馬具裝騎兵。
他們裝備遵化的,一點五毫米厚滲碳表面硬化鋼板板甲。馬鎧是一毫米的鋼板。輕騎兵則裝備鋼絲環編制的鎖子甲,也是人馬具裝。只是鎖甲比較輕,人穿的十五斤重,馬披的十斤重。使用高強度細鋼絲小環連綴而成。
而五軍營在以前是一個重步兵的合成部隊,有神槍兵,有刀牌手,有跳蕩兵,有叉子手,還有一些巢車等指揮用軍械。
五軍營已經全面裝備了板甲,都是重點部位三毫米厚度,其他部位根據防御要求,厚度不等。最薄處一毫米厚度。為了防寒,內襯帶毛羊皮衣褲。內襯還有一定的緩沖作用,對重兵器的打砸也有較好的防御力。
步兵大量裝備了鋼弩、銳士戟、雙手砍山刀、消防斧等楊凡帶來的新式兵器。步兵對騎兵也有一定的對抗能力。
這樣一支,人數多達十五萬的陸軍,其實已經超過了歷朝歷代的禁軍。崇禎為了裝備這支部隊,花了三百萬兩銀子。幾乎把皇后這兩年積攢的錢都花了。
崇禎就是這樣的人,身懷利器,殺心自起。
兵是將之膽,有雄兵十五萬,腰桿子就硬了起來。
崇禎有了這么雄壯的軍隊,再加上他登基以來,未嘗一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