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咱們今晚這里宿營嗎。”小娘皮問道。
此時大軍已經到了松花江上。這個年代的江面十分寬闊,冰凍三尺,可以走重達三十噸的基地房車。
楊凡看了看地圖,說道“是的,我們就在齊齊哈了濱的北邊宿營,這里叫做,嗯,叫做呼蘭。”
“老爺,呼蘭是什么意思啊。”林月如眨著大眼睛問道。
“呼蘭是滿語,呼蘭的意思就是獨立的煙筒。女真人的習俗,煙窗是不在房子內部的。而是離開房子幾米遠獨立矗立的一個單獨建筑。”楊凡解釋道。
“老爺,那怎么走煙氣啊。”梅香不解的問道。
“嗯,這個簡單,女真人的房子南西北三面是火炕,都連著。西炕不住人,用來供神位。而灶坑燒火,煙氣從三面炕盤旋一圈后,走地下煙道,或者矮墻煙道連接到房子旁邊五六米遠的獨立煙筒。”
直到七八十年代,東北傳統的民宅煙囪,不是建在山墻上方的屋頂。也不是從房頂中間伸出來,而是立在距房山墻三四尺遠的地面上。
煙囪獨立聳立,有圓也有方,下粗上細,逐級向上收斂,外形像一座小塔,高出房檐約數尺。這種在房屋外側豎起的煙囪,民間叫做“落地煙囪”、“跨海煙囪”,滿語則稱之“呼蘭”。
這種其他地方少見的落地煙囪,來源于滿族人山林中的住宅。
由于他們住宅屋頂是用樺樹皮或茅草覆蓋,東北冬季風特別大,人們燒炕做飯多用茅草、樹枝,往往燃燒不盡。
如果將煙囪附在墻壁上或設在房頂上,煙火一旦被大風抽出去,落到屋頂上,很容易引起火災,危害極大。
所以,就把煙囪設在距離房子稍遠一點的地面上,比較安全,經久耐用,成為了東北房屋建造的一大特色。
落地煙囪,通過有內留煙道的矮墻搭建連通屋內火炕的炕洞,俗稱“煙囪橋子”,煙火經過炕洞循環,再經過煙囪橋子,到煙囪口時,已經沒有半點火焰、火星兒存在,也就很少發生火災了。
“老爺,難道這里是因為有個大煙筒才得名呼蘭的嗎。”小娘皮問道。
“應給是這樣吧,這里人少,這個地方有個不錯的大煙筒,就用作地名了。不過這里往南,過了松花江,有一座古城廢墟,就是當年大金國的都城會寧府今天哈爾濱市阿城區”
林月如問道“老爺,岳爺爺說要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是不是這里啊。宋朝的欽徽二帝是不就關押在這里啊。”
“這個還真不是,黃龍府離這里不遠了,過了松花江,有個扶余城,過了扶余城,不遠處就是黃龍府了,不過現在應該早已是廢墟了。”楊凡解釋道“而欽徽二帝被關押在五國城。那個地方也不在這里。沿著松花江向東北方向走五六百里,有個依蘭城遺址,就在那里。”
哈了濱沒有城,只是一個小村子,可是呼蘭卻有一座土堡。這里駐守著建奴的一個牛錄。這里是大清最北邊的一個據點。
其實,大清對北邊的女真人,他們也是防著的。
建州女真吞并了遼東各部之后,又吞并了海西女真四部。也就是葉赫、哈達、輝發、烏拉。這些人組成了現在的滿洲八旗。
而東海女真和索倫人、北山女真,始終處于冊封糜系狀態。這些人隨時都有可能襲擊建州的城鎮。
清朝建立后,花費了偌大心思,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把他們各個擊破。又通過聯姻拉近關系。用了小一百年,才算把他們收服。
土堡之中的牛錄額真古勒占布泰,看著一眼看不到頭的東海女真大隊,頓時嚇得大叫。
“把城門關上,快點,你們這些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