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看著報紙,也不禁驚嘆,這世上就沒有傻子。
全特么的,揣著明白裝糊涂。
這世上也許好人有些是糊涂人。可是壞人沒有一個是糊涂的,全是明知道自己干的事情有多壞,還照樣去干。
現在皇帝被逼急了,派出最強御用文人組合,投稿蘇報,駁斥江南那些亂黨的荒謬言論。
楊凡現在看的這篇文章,就是一篇水平十分犀利的文章。
作者不屑用筆名,聲稱所言可對天下人公論,何必藏頭露尾。
楊凡先看文章,大吃一驚,居然一針見血至此。本以為是什么阿貓阿狗。一看署名,居然是戶部尚書畢自嚴。
文章開宗明義,今日大明的已巳之亂,根源在于朝廷的財政困難。
無錢如何練兵,無兵如何御敵。
大明為何朝廷無錢,因為士紳兼并土地,破壞自耕農的稅基。
導致承擔稅負的人口快速下降。能收上來的稅越來越少。
同時,士紳兼營工商業,也不交稅。還占用驛站,官船逃避商業稅。在他們的競爭下,導致民間百姓自營的工商業逐步破產。商稅自然也收不上來了。今年新增比較多的稅收,居然是各省的罰款。
如今大明十三省,好地全都被文官侵占。中田多為文官親屬、宗族所占、下田才為百姓所有。
文官的土地不交稅,他們的宗族也不交稅。導致田少的百姓承擔全部稅負和徭役。造成如今的已巳之亂的根源,其實責任在于士紳。
下面列舉了各地,文官及其宗族、家奴強買土地,導致的各種流血沖突。以及他們壟斷訴訟,陷害百姓,奪其田產的各種惡行。
更是列舉了洪武年間到崇禎年間的朝廷財政數據。
畢自嚴指出,大明朝的稅收問題,是歷代王朝中最為嚴重的。
明朝洪武年間,稅收2300萬石稻米,麥子470萬石。
至正德年間,稅收下降為2200萬石稻米,麥子462萬石。
至嘉靖年間,下降為1800萬石稻米,麥子462萬石,折合稅收白銀900萬兩,而當年嘉靖三十年,軍費開支525萬兩白銀,俸祿、修建800萬兩白銀,總計1300余萬。
至隆慶年間,稅收只夠每年維持前三月開支,后九個月都需要欠錢。(隆慶開海,根本原因在于財政困難。)
崇禎接手以后,稅征每況愈下,最好的就是崇禎元年。之后每年下降。
畢自嚴憤怒的寫到,如今遍地流民,是因為朝廷的稅收很高嗎。
其實一點也不高,朝廷的稅率非常低。
一畝平均征收0.0344石,差不多三十畝才征收一石。
官田收0.053石,民田0.0335石,其它根據土地性質的不同,有所偏差。
這么低的稅為什么會導致北方六省,出現遍地流民。
那是因為士紳兼并了大量土地,不交稅,把稅攤平到了自耕農身上。導致自耕農的稅負幾十倍于朝廷的標準。
楊凡看到這里,也不禁感慨,老畢真是真君子,真敢說啊。
把天下士紳兼并土地,掠奪明天的事情撕掉了遮羞布,暴露在日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