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去了三個月,楊凡對伊犁河谷保持著高壓態勢,但是就是按兵不動。
安三溪的八千人在伊犁河谷的西北側扎營,從側翼威脅著巴圖爾琿臺吉。
巴圖爾琿臺吉也不敢妄動,雙方就這樣保持著對峙。
除了小部隊,以營級規模經常發生混戰外,戰線基本保持穩定。
巴圖爾琿臺吉明白楊凡的意圖。
楊凡在等待,等待騎兵軍把哈薩克三個玉茲徹底吃下來,并且消化。等哈薩克完蛋了,徹底被楊凡控制,他將迎來等多的敵人。
但是他毫無辦法,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哈薩克完蛋。
他其實不想和哈薩克汗國為敵,如果能團結起來共同對抗楊凡,才是最好的選擇。可是,這世上的事兒,經常不由自己的想法。
就像當年北宋和南宋一樣。他們不知道聯合金國滅遼,聯合蒙古滅金,是唇亡齒寒之事嗎。那些政事堂的相公們都是曾經考了進士的,這點智商還沒有嗎。那他們為何還要這樣干呢。
我們這些正治素人都明白的蠢事呢。他們是腦袋被驢踢了嗎。
因為很多你看著不可思議的事情,都是有著深層次原因的。
你想援助遼國和金國去對抗女真和蒙古,甚至你愿意傾盡國力支援他們,讓他們頂在第一線,你出錢,他們出命,擋住更加野蠻的游牧部落。
畢竟,遼金都是打了百多年交道的,熟悉的對手。他們雖然強,但是吃不掉你。你不必擔心。新來的才是更可怕的餓狼。
可是這個事兒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遼金得愿意接受你的善意。如果他們想和你合作呢。他們不干,你剃頭挑子一頭熱有什么意思呢。
兩宋一開始都是打著兩家放下仇恨,合作對抗北方這個主意的。也愿意提供援助。不論是軍事聯合,還是錢糧支持都是愿意的。而且主動促成和解,也派人去接觸、談判。
可是遼金不愿意啊!
他們最后定下的國策就是取土于宋。
也就是從女真蒙古人那里丟失的領土,他們通過南下進攻宋國來彌補,甚至獲得更多。
他們寧愿去攻打更弱的宋,來茍延殘喘,也不愿意聯合宋來對抗北方的強敵。這事情還怎么玩。
所以,最后兩宋聯合女真和蒙古滅掉遼金,真的是無奈之舉。
要不然還能怎么辦呢。
人家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還要弄死你。也只好這么選擇的了。
就像現在的哈薩克和準噶爾一樣,就算有百年仇怨,可是現在大敵當前,如果能攜起手來,對雙方都有好處。可是準噶爾愿意,哈薩克不愿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