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政府之下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曹”,相當于中國的六部。其首長為判書(正二品),相當于中國的六部尚書、及參判(從二品)。相當于侍郎。六曹和首腦的名稱通過改一個字,表示對天朝的尊重。
他們的官吏等級和大明朝一樣,三品以上是高級官員,三品到七品是中層官員。七品一下就算是底層官員了。都是縣令是七品芝麻官。也就是說,從縣令開始才算是有一定地位的官員。下面的和不入流的也差不多。
朝鮮這邊也大差不差的。唯一有點不同的是,他們的中高級官員的分野在三品這個級別上。大明只要進了三品,是有資格上朝的。算是高級官員了。
朝鮮要低一格。三品做了分割。
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這是他們的特點。
正三品是一個分水嶺。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這是高級官員。
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這是中級官員。
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這個就是底層官員了。
朝中的主要官員陸續進入大殿,相互熟識,關系密切的聚集在一起,有的小聲聊天,有的打聽今日大王突然召見的原因。
有一種說法,叫做隱性正治集團。這些人沒有結成組織,成員之間也沒有固定的聯系。不具備朋黨的特征。
但是他們的利益和觀點一致,所以很多時候會自發的共同行動。
所以,此時的朝堂上,都是一圈圈的聚集在一起寒暄的人群。東人黨和西人黨的團體涇渭分明。
金瑬、李貴、金自點、沈器遠、申景禛、李曙、崔鳴吉、李興立、具宏、沈命世、樸惟明等人都是李倧的親信,自然聚在一起。他們都是文官,也是西人黨的核心人物。
這伙人都是幫助仁祖李倧政變上臺的那伙人。就和大明一樣。開國的勛貴已經不好使了,必須是明成祖靖難的勛貴才好使。
仁祖李倧繼位后,處決了李爾瞻、鄭仁弘等一大批大北派官僚及金介屎等光海君的寵姬寵臣,為臨海君、金悌男(仁穆大妃之父)等政治犧牲品恢復名譽,并起用在光海君時期失勢的李元翼、鄭經世、李睟光等南人及徐渻、吳允謙等西人。
酬謝功臣時,設立三等來加官進爵。但是利益分配不公平。其中功臣李適被列為第二等。
對于這種結果,并非皆大歡喜,怨氣最大的是李適。
他是反正軍的重要領導,但在“反正”后僅被任命為漢城府判尹,與其形成對照的訓練大將李興立,他只是被臨時收買為內應,在“反正”時按兵不動。卻被特授為工曹判書。
等錄勛結果出來時,李興立名列一等功臣,李適屈居二等功臣,李適內心自然更加不平。后來直接造成了李適家族造反事件。
??最近身體狀態很差,耽誤了幾天,抱歉。會盡快趕上拖欠的進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