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類型的紀錄片需要故事,而醫院就是一個地方發生故事最多的地方。
他們并不是去拍攝治療病人的過程,這是醫療紀錄片要做的事情,他們只是來這里找到那些屬于蘇丹普通人的故事。
諾貝爾沒有給這個部分找一個主角。
或者說這幾天來到醫院的病人都是主角。
拍攝的進度非常快,這幾天遇到的病人都非常契合他們想要拍攝的東西,他們甚至認為這些病人都是向導找關系要來的。
不過也確實都是巧合。
陳星嘆著氣從這個黑人的破爛棚子里面出來。
這是一個暈倒在街上,被人發現后送到蘇丹聯合醫院,蘇醒以后卻直接跑路的人,但醫院早有準備,沒跑出醫院就被抓住了。
估計也是出不起醫療費的。
被醫院的保安抓住后,諾貝爾給他墊付了醫療費,跟著他來到家里,進行一系列的采訪。
陳星是中途離開了房間,來到了他的房子外面。
這里是蘇丹首都的貧民區。
這里到處都是用各種顏色的篷布,或者布條,配合上爛木頭以及竹竿搭建起來的小棚屋。這種棚屋有成千上萬,是蘇丹境內最大的貧民窟。
這里有一個管理處。
攝制組從這個管理處了解到,這里一共有3200頂帳篷,住著2798個家庭,其中有7846名男性和7400名女性,以及人數超過一百的孤兒。
很難想象這里的孤兒如何生存。
正在被他們采訪的迪亞先生說,這里的大部分人都在做著各種低賤沒人干的工作,拿著少到可憐的薪水。沒人照顧的孤兒,或者孩子多的家庭,會去撿別人吃剩下的食物。
區別這里貧民和流浪漢的區別,估計就是他們這里的人會結婚生子,有固定居住的地方,而流浪漢甚至無法在這里申請到一個棚屋,只能睡在大街上。
這個國家比他想象的還窮。
來夫博德也在外面,他生氣了,一直在罵罵咧咧。
剛才來的時候他不知道踩到了狗屎還是什么,本來就臟兮兮的鞋子看起來更臟了,看到陳星出來,他問道
“是不是要走了”
“估計還有一會兒。”
陳星忽然想起一個事兒,說“福特還是想弄他那個紀錄片,不過和我們想的不一樣,他只想出一個40分鐘的片子,你要不要一起來”
“40分鐘”
“恩,他說拍遷徙的場面,一集就夠了。”
來夫博德笑著說“他是想弄份資歷吧,他很早以前就對紀錄片感興趣了,自己拍又沒什么錢,正經攝制組又不請他。”
“我也不知道,反正我也要去看動物遷徙,順便的事情。”
“那我也加入。”
來夫博德和陳星的想法差不多,畢竟來都來了,不去拍幾張照片記錄一下,還能稱得上攝影師嗎而且蘇丹離這些大草原也不算遠,在這里坐飛機過去要不了一個小時。
這事兒要等福特在的時候大家一起商量,陳星和來夫博德聊了幾句,不想回到帳篷里面去聽那些他覺得揪心的事情,就走來到附近的一個制高點拍照。
這是一個小山坡,上面全是尖銳的碎石,坡頂上有一輛被掏空的生銹老爺車車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