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啊
作為陳星拍攝的一張人文作品,風格一如既往的穩定。
但在西方來說市場不大。
他們懂什么轉山啊也不懂岡仁波齊對于這個老人來說有多么神圣,而人文作品看的就是故事性。想要讓西方人看懂這張照片,就必須得配上一大段的文字來解釋才行。
這不管對陳星還是西方的收藏者來說,都太麻煩了。
不像陳星剛拍攝的那張古佛石壁,就是風景美,就是光線絕,這都是顯而易見的。
再加上陳星這兩年起勢很明顯,眼看都要在阿爾勒拿獎了。本著提前投資的想法,這張作品才會有這么多的博物館想要收藏。
他們可不怕虧。
也虧不了。
賽斯問道“你怎么想而且這張照片之前還有尼泊爾國家博物館向我詢問過,但或許是覺得你還沒什么名氣,也就沒什么后續了。”
陳星有點不服氣。
但仔細一想,自己也就在法國好一點,估計要等這次阿爾勒結束后名氣才會擴展到周邊。
攝影這個圈子說小也小,每個市,每個省,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攝影師圈子。有些人在市區群里面一直都被叫做大老,但在省這個圈子里面看來也就那樣。
還是要看獎項說話。
另外一點取巧的,就是找學長學姐們幫扶一下,就像陳星認識的德爾林,如果德爾林愿意在其他國家也引薦一下陳星,那就不需要獎項,名聲也能逐漸擴散開了。
要不怎么一大堆天才擠破頭想去名校呢,校友圈對一個人事業的影響真的很大。
不過現在陳星還很自信,他覺得自己可以走第一條路。
“便宜也行,至少我自己的國家也收藏了我的作品,我心里也舒服點。”
“ok,我事后會再和他們聯系的。”
賽斯和陳星說話的時候,阿博特也沒閑著,趁賽斯打開了電腦以后就接過鼠標看陳星的照片。這些照片都被賽斯打了星,其中五星的也就幾張,兩張是黑的說明已經賣出去了。
其中一張不是賣的,是陳星還沒簽約畫廊的時候,幾乎是白菜價的送給了巴黎藝術協會。
這讓賽斯吐槽了很久。
這可是在冬季攝影節上拿了獎的作品,就這么幾千歐元就送掉了
這也是陳星唯一的一張,免費就能看到的作品。
任何人到蒙馬特高地去參觀紅房子,就能在一眾近代和現代藝術家的作品當中,找到陳星的那一副雪山的攀登者。
阿博特說道“唉,如果你的照片再多一點就好了。”
陳星和賽斯聊著后天攝影展的布置,一聽老板這話,他應激反應都出來了上一次就是誰說了這句話,然后讓我回國拍了好幾個古鎮的來著
他都快不認識古鎮這兩字了。
“我已經拍了很多了。”
“可頂級的還是太少,今年你也只出了佛像這一張照片。”
“我也想啊,老板”陳星很無奈的說,“今年我又要忙著學習,又要應付老師們的課業,哪里還有空出去放空心思旅游啊,而且也不是一旅游就能找到這些景色的。”
這要心與景的結合才行。
縱觀陳星拍出來的大作,無論苗寨,轉山,登山者,還是佛光,哪個不是用了真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