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貝妮也漸漸發現,書作為紐帶把弗蘭克和海蓮聯系的更加緊密,他們聊書,聊書的封面,寄照片分享自己的生活,海蓮為物資缺乏的弗蘭克一家寄食物;就包裝書的紙頁上的內容相互探討,還要分享約克郡布丁的做法,甚至為布魯克林道奇隊祈禱。
很巧,羅貝妮也喜歡這支隊伍。
不過,他們現在已經不在布魯克林。
海蓮在信中說“我喜歡扉頁上有題簽、頁邊寫滿注記的舊書;我愛極了那種與心有靈犀的前人冥冥共讀,時而戚戚于胸、時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覺”
羅貝妮腦海中甚至能浮現出他們相互寄信時臉上的笑容,收到信時的會心一笑,二十年生活,或許陰沉,或許無望,但在信的來回之間,生命有了色彩,將生活過成了詩。
海蓮甚至把書店當成了自己的書店,當朋友有機會去倫敦,并把書店在信中描述給她時,海蓮說“我不想讓你以為我是酸葡萄,不過我實在不明白,你究竟是何德何能老天竟任由你飽覽遍逛“我的書店”;而我為什么就只得乖乖蹲在九十五大街的破公寓里,埋頭寫著這勞什子埃勒里奎因的冒險電視劇集腳本”
羅貝妮眉頭微皺,埃勒里奎因的冒險她聽都沒聽過,如此看來,這本書的作者至少是很熟悉書中那個年代背景的,若不然很難把這些描繪的栩栩如生。
在書信來往中,漸漸地店員,弗蘭克的夫人、鄰居博爾頓都跟海蓮有了聯系。但內容最多的,還是海蓮對書的喜歡和抱怨,他們稱呼進化到了大懶蟲、親愛的海蓮,落款“想念您,弗蘭克”,正如海蓮信中所言,“這個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個了。”
在書中,海蓮年年不忘“她的書店”,而弗蘭克一家和整個書店,也盼望著海蓮到倫敦,并說“橡原巷37號將會有一個房間,可供您無限期地住宿。”
然而,就在羅貝妮以為他們終會相見時,弗蘭克因病而亡。
二十年的歲月,二十年的交心,海蓮未曾見弗蘭克一面,她為了瞧倫敦的街景而看了許多英國電影;她說她要去追尋英國文學,然而,賣給她書的好心人去世了。
“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羅貝妮讀到這兒時,正站在機場外面,她望著太陽初升,街道車水馬龍,一時間悵然若失,就好像經歷了一場美好的幻夢,現在夢醒了。
她恍惚間不知道該去哪兒,來之前做的攻略全作廢了。
她也曾想踩上布著塵灰的人行道走遍柏克萊廣場,逛盡溫柏街;置身在約翰多恩布道的圣保羅大教堂;趺坐在伊麗莎白拒為階下囚的倫敦塔前臺階上
現在
羅貝妮攔下一輛出租車,上車后告訴司機,“去查令十字街84號。”
她在車上打開手機,關閉飛行模式,聊天軟件上蹦出編輯的信息“是外國的作品嗎,作者是誰”
羅貝妮看到的中文上,作者一欄是佚名,她以為不知道作者,回編輯說她查一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