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
李魚的民謠她不可能沒聽過。
可這首——
女乘客:“大魔王什么時候唱的這首歌?!“
“去大理。”
韓小小笑了,“大魔王專門為我們的電影寫的。”
李清寧在電影開拍前就已經把這首歌錄出來,供劇組使用了,但一直沒對外公布,韓小小把這首歌拷貝了下來,一來自己聽,二來也是像現在這樣,在開順風車時放一下,宣傳一下電影。
對于這首民謠——
李清寧在旋律上沒怎么改動,只是在編曲和和弦上略作了調整,以更適應這個世界,尤其在經過李魚民謠熏陶下人的耳朵。
但這可是大魔王啊。
她這一略作調整,直接讓這首優秀的歌有了質的飛躍。
就像寫文章。
民謠大概屬于散文,就不太起伏。
可又有這么一句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散文寫的好,精妙之處往往在那些不起眼的細節上,就像《受戒》,它沒用什么煽情的文字,也沒用什么虐戀橋段,只是用樸實的文字帶著敏銳的嗅覺在細節處烘托,卻讓一個小腳印都在微處起波瀾。
李魚就是如此。
她在和弦、節奏、音色、乃至吉他演奏技巧上的一個小小改變,就讓人聲和吉他完成了聲音的情緒傳達。如果說原來這首歌讓人們聽了,會迸發出一種說走就走沖動的話。
李魚改編后的這首歌——
乘客夫婦三天后踏上了去大理的路。
他們不是一拍腦門就決定的。
他們回家以后,在網上找這首歌,找不到這首歌,倒是發現電影還真算個大制作,她老公成功騙到了吃的。
然后,工作了兩天,這首找不到的歌依舊在撩撥著他們。
最終,在他們馬上要備孕,備孕以后就要懷孕,懷孕以后就要看孩子,看孩子以后就要養孩子,養孩子以后就要輔導作業,輔導作業以后就要催婚,催婚以后就要催生,催生以后就要看孫子,看孫子以后就要生病,生病以后就要去死,死了以后就……
他媽的!
愛誰誰誰吧。
他們踏上了去大理的路。
他們下了火車。
他們出了火車站。
他們到了路邊,打算手機打車。
他們看到一輛臟的看不出灰白的車。
他們看到車停下。
他們看到韓小小落下車窗打招呼,“哎?這也太巧了。”
乘客夫婦:!!!
男乘客:“你怎么在這兒?”
“拍電影啊,去大理,不來大理怎么拍?”
韓小小招呼他們上車。
乘客夫婦擺手:“不用,不用,我們自己打車。”
韓小小:“不用客氣,你看下打車費用,到時候直接給我就行,還少了中間商賺差價。”
乘客夫婦:……
這確實不用客氣了。
他們上了車。
男乘客:“你真是劇組的?”
他就沒見過劇組的天天開順風車的。
“當然。”
韓小小今兒來火車站是送李亮的。
最近周浩在京都籌備《我的團長我的團》,江陽的分鏡差不多了,只有最后有幾集劇本沒寫出來,但有,江陽的意思是讓周浩找個靠譜的編劇,根據把這幾集的劇本寫出來。
這也是江陽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