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盼和趙豐收在村子里落戶,雖然把糧食關系轉過來了,但是之前的工分積攢應該兌換的糧食卻沒有轉過來,這還需要好幾道繁瑣的手續,而且也不一定能辦成。
鐘愛民和許如意商量了一下,為了給這對姐弟倆減少一些麻煩,主要是不讓那些不著邊的親戚再巴過來,所以干脆就自掏腰包來解決了。
鐘愛民給了村子里二十斤糧票,請他們幫忙給換成粗糧,這也夠姐弟倆吃一陣子了。
再加上許如意帶過來的粗糧,這姐弟倆一直到過年,應該沒問題。
許如意怕他們姐弟倆受委屈,還特意跑了一趟二狗家,讓二狗帶著他的小伙伴們多照顧著些。
進入十一月,許老憨和許劉氏就尋思著回村子里住,他們睡不慣這里的床,還是覺得炕舒服。
許如意也沒硬攔著,畢竟老人年紀大了,還得是看他們自己的意愿,怎么舒服怎么來。
而且家里頭有那個收音機,放電池的那種,許如意一次性給弄了好幾節,就怕爺爺奶奶在村子里舍不得用。
除此之外,許如意還給帶回去幾瓶酒,這樣貓冬的時候,幾位長輩們可以湊在一起熱鬧熱鬧,老爺子也就不覺得悶了。
村子里啥都好,就是沒有電。
許如意給他們置辦了一個手電筒,最起碼晚上有個啥要緊的事,能拿來用一下。
至于煤油燈,許如意不太樂意讓他們用,送奶奶回去的時候,一次性拿出來兩包蠟燭,還帶了一包的火柴。
火柴在他們這里都叫洋火,一包里面有十盒,可是能讓他們用上一小年了。
一包蠟燭里是九根,兩包就是十八根,許如意怕他們舍不得用,還特意說這是顧九東他們單位給的補貼,年節時發的更多,而且這東西冬天還能放一放,到了夏天就容易化,家里不缺這個,能用就多用。
其實就算是縣里通電了,也是時常停電的。
所以許劉氏跟著在縣里住了幾個月,其實也用慣了蠟燭,這東西比煤油燈可亮瞠多了。
而且也不需要總是惦記著往里頭添油,往燭臺上那么一插,方便又省事。
鄉下人節省,他們基本上就是天擦黑前就得把晚飯吃了,大部分的人家是不吃晚飯的,地里沒活了,就在炕上躺著,這樣省糧食。
所以老兩口一個星期也用不完一根蠟燭。
許如意也能理解,畢竟是節儉了一輩子的人,你突然讓他大手大腳起來,他也不適應,而且還得心疼。
她孝順爺奶,是為了讓爺奶過好日子,更是為了讓他們心情舒暢,如果因此而讓他們二老總是心疼憋屈的,那反而不美。
十一月中旬,許如意騎車子回來一趟,給趙盼姐弟倆帶了兩床舊的被褥,還帶了一條半舊的圍巾。
這姐弟身份敏感一些,上面又沒有正經長輩護著,所以許如意也不敢給他們好東西,只能是跟同事換一些舊的物資出來,這樣對他們也算是一種變相的保護了。
“糧食還夠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