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0號,北京。
溫曉光到羨州考察過后,繞了一圈將劉以琦帶回了北京。她將負責組織籌備本年度微拓公司的年會,直接對溫曉光負責。
說到做到,這件事黎文博大概便不會管了,有些環節他不喜歡,比如說要他登臺獻歌,這種無趣的老男人就招架不住,即便唱歌也肯定沒什么意思的。
大概是會對自己唱的怎么樣而想太多,實際上,你又不是專業歌手,唱的爛就爛嘛。
溫曉光本人會關心,但這種事情具體干大領導都不負責,大概給個方向就行了,至于他,大概會見一個人,了解一家公司。
早些時候,李一丹其實就有一直跟進,因為注意到溫曉光在美國投資Uber,那么中國版的Uber她也就格外的關注。
滴滴,程維。
2012年的11月,滴滴還只是上線不到三個月的小孩子,當他們去拜托出租車公司可以用他們的app的時候,還在被質問,有沒有交通委的紅頭文件。
2012年的11月下雪了。
一場雨、一場雪,打不到車的看到了滴滴的方便。
2012年的國內,相關的打車軟件已經多達幾十家,這并非中國首創,在美國、英國、韓國早就有類似的業務模式,開展的也都不錯,看到的人也不止程維一個,實際上他就是受英國公司的啟發。
溫曉光想要問這個從阿里巴巴離職的小伙子一個問題。
“幾乎是和你同一時間,今年8月份,陳偉星在杭州上線了快的打車,如果你們兩家競爭,你認為如何獲得差異化?”
這個屋子里李一丹也在,初步的投資合同其實早就談好了,大概200萬美元,
這是筆大錢,但眼下國內的創投圈有泡沫,一點點錢實在不好辦事。
程維大概還是有些緊張,見溫曉光的確是沒想到的,腦海中組織了一下措辭,他說道:“手機打車本質上還是一種互聯網服務,既然如此,用戶體驗是無論如何不能丟棄,從早期的互聯網到現在,相同一個領域內,特別差異化的兩家公司主體不太可能同時存在,大多數還是競爭,最后只剩下一家。”
他說的沒有錯,但沒什么出彩,
大體上是沒有想過遠在杭州的那家公司,所以選擇了以穩為主的答。
溫曉光穩重在上的樣子,也看不出在想什么,實在是叫人不得不求穩一些。
而溫曉光,一聽也就聽了出來,他的目的不是要在這里杵人家難看,他還是希望給程維一點真誠的建議,“現在的移動互聯網創業,把東西遞到微拓這邊來,大多是為了微信的流量,漸漸的已經有一些公司開始去阿里找資金,來微拓找流量。”
“這本沒什么大錯,我們公司也是個創業剛開始的公司,沒有那么多錢。而我要提醒你的是,在互聯網叫車服務上,不太有什么差異化的競爭。某種程度上,它和外賣很像。”
程維倒是聽的很認真。
“為什么?因為這兩者服務的核心,食物的美味程度、乘車的舒適程度,并不由平臺公司直接控制。你們能優化的東西很少,無非是司機態度上加些約束,以及這一類的東西,但總體上,都是可模仿的。如果梳理下來,你會很容易發現,對于用戶來說,你的核心吸引力只有一個。”
話說到此處,其實屋子里的三人全都心中有答案,而且基本是一致的。
“價格。”
程維對溫曉光看問題的犀利程度大為佩服,三言兩語間就把幾年之后的事情勾勒出來了。
“用戶沒什么忠誠可言,你給的補貼多,用你的,快的給的補貼多,用快的,下兩個app的事,甚至于用戶會在兩者之中反復橫跳。對于你來說,一旦接入流量固然會有大批量的用戶進來,可那些都是沒有忠誠的。”
對于微信甚至都沒有,
本質上都是工具罷了,只是看這個工具需要不需要,或者哪個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