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鴻順手接過材料一覽。
材料報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群星資本與華陽集團合資成立的項目公司,新城北郊的地拿下了。
拿地成本幾乎可以忽略。
要在新城北郊這片不毛之地把整個龐大的高科技產業園區規劃出來,評估所需整體投資金額需要227億,肯定是拿不出這么多的錢給到這項目。
還是加杠桿來做。
華陽集團與群星資本合資成立項目公司,把該項目公司100質押給銀行置換出105個億的資金,群星資本實際出20個億,華陽資本出了15個億,然后兩家公司合起來就是35個億,至于剩下的87個億則是做一個私募資金盤募集。
同時,群星資本和華陽集團的這35個億作為劣后資金,也就是項目如果虧錢了,先虧華陽和群星的錢,這樣才擺平了剩下的87個億的資金缺口。
通過私募資金盤從民間募集到這筆錢,群星和華陽劣后,虧錢先虧這家公司的,其它投資方的風險進一步降低,這才愿意投錢過來。
就這樣,這個龐大的高科技產業園區規劃項目,華陽集團和群星資本一共實際掏錢35個億就撬動了227個億,也就是55倍左右的杠桿資金。
方鴻轉而看向材料報告里的第二件事情,是與藝星傳媒集團有關。
主要是院線這一塊的資源整合,目前已經正式開足馬力進行并購、整合、重組。
值得一提的是,藝星傳媒這一塊的布局依然玩的杠桿資本運作,方鴻的策略就是能用別人的錢就盡量先別用自己的錢,所以也和高科技產業園區規劃項目的思路異曲同工。
一樣是把項目打包起來,成立一個殼公司,然后反手就質押給銀行置換出現金流來。
至于一個殼公司為什么能夠從金融機構那里質出現金流來,人家金融機構認的不是那個殼公司,而是殼公司背后的群星資本。
這個殼公司整出來之后,馬上就給它做一個價值評估,公司估出一個價值來之后,就把100的股權質押給金融機構,就能置出大概是該公司估值的45的現金流來。
比如估值10個億,100質押給金融機構就能獲得45個億的現金流。
再然后還是一樣的玩法,群星資本投一筆錢,再拉一群小弟整個私募資金盤募集一筆資金,并且群星資本投的錢作為劣后資金,還是大哥劣后,小弟優先的玩法。
萬一項目虧錢先虧大哥的,也就是先虧群星的錢,以此拉到一群小弟跟投。
項目所需的全部資金就這么湊齊了,而群星資本實際上真金白銀實打實出的錢只占整個項目資金的15左右,撬動五倍以上的杠桿資金。
這個玩法不翻車的重點就是要保證母公司也就是群星資本的現金流周轉不能出問題,說白話一點就是作為大哥的群星資本,必須能夠做到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能夠隨時拿得出錢來,不能出現信用違約。
正因為如此,方鴻才要群星資本的賬上始終躺著70個億的現金儲備,就是告訴小弟們,大哥口袋兜里錢多著呢,大哥劣后你們小弟優先,不要慌,不必慌。
有大哥一口肉吃,就少不了小弟們的一口湯喝。
如果小弟想偷偷去做個盡調,查一查大哥的底呢
真正的底是基本不可能查得出來的,即便方鴻想全面了解一家公司的底兒,讓華煜去做盡調也很難查一個底掉出來,比如隱性債務這個東西,公司沒事的時候外人永遠都不知道有這一筆隱性債務存在,可公司真出事了它就閃亮登場了。
何況群星資本不是上市公司,很多公司的信息都不需要對外披露,方鴻也壓根沒打算讓群星上市,而是到時候讓底下一個個子公司乃至孫公司挨個的上市就可以了。
所以,群星資本賬上躺著實打實的現金流,真金白銀在那兒放著,合作伙伴看得見的東西最安心。
信心這個東西,挺微妙的。
值得一提的是,已經決定要在商業地產一路狂奔的華陽集團,現在也是跟著群星資本有樣學樣的玩著類似的資本運作,一個項目整一個殼公司反手質押再拉一幫小弟進來玩兒,大哥劣后小弟優先什么的。
無非就是敢不敢,夠不夠膽兒去這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