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國慶期間。
群星資本的“十年億畝”人工造林計劃自從宣布以來,如今也是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中。
10月5日,田嘉奕帶回來了一份群星資本的人工造林團隊在大西北的地質考察資料視頻,這是公司內部跟進時就地拍攝的,包括一些外地考察,專家組會議。
此刻方鴻坐在客廳觀看著接近五十分鐘的視頻材料。
“這里有水源,基本可以判斷下邊有個淺水層。”視頻中傳來了一個男子的聲音,播放著的畫面是一個考察團隊在室外進行實地勘探,地點就在黃河流域上游一帶以北的一片沙漠地帶。
考察團隊在現場利用設備往地下鉆探了幾米深,挖出來的沙土明顯含有水分。
人工造林并不是說有地就能種樹,關鍵在于有沒有地下水,沙化地帶具備造林條件的一個根本基礎是地底淺層有地下水,而沙化地區最嚴重的是地表蒸發量巨大,地表是留不住水分的。
但只要有地下水,該地就可以進行人工造林,隨著規模化的人工造林起來了,大片的森林覆蓋之下,地表蒸發量就能下來,從而留住水分。
視頻中的考察團在過去的一個多月里在該地區輾轉,不停的鉆探,就是要確認這片區域底下淺層的淺水層有多大的覆蓋面積,這直接關系到了造林的覆蓋面積有多大。
最終確認這片區域的淺水層覆蓋面積有七十多萬畝左右。
類似的考察團隊和專家組不止一個,而是多達上百個團隊、他們輾轉在國家大西北的各個沙化地帶進行地質勘探,這是人工造林的前期工作,也就是首先要確認什么樣的沙地具備人工造林的條件。
隨著視頻的播放,畫面切換到了一個專家組的研討會議,方鴻也是翹著個二郎腿一言不發的繼續看著。
視頻中的一位中年男子,他是植物專家,只見他說道“在這種較為極端的生態環境里,自然生長出來一棵樹的概率其實是非常低的,通常來講它是先在地上長出一根小樹芽,前期在地表上可能就長個一二十厘米的高度。”
“但是它的樹根會一直往地下扎根,地表的樹芽十幾厘米高但樹根能扎幾米深。如果樹根沒扎到地下水,時不時還會干涸死掉。”
“所以這就需要氣候特別合適,比如某段時間連續的大降雨,保證了這棵樹在樹根扎到地下水源之前不會死掉,可以繼續往下扎,但這種連續降雨是很難遇見,甚至是百年難遇的,很多自然生成的胡楊林都是百年難遇的。”
視頻中那位植物專家繼續說道“而開展人工造林其實就是非自然地干預這個過程,在樹根沒有扎到地下水源的時候定期給它人工澆水,讓它可以活著繼續往下扎根,在此期間確保地上的小樹芽不被動物啃食掉,直到它的樹根扎到地下淺水層的水源之后基本就可以不用管了。”
“這顆樹的樹芽別看現在十幾厘米高,只要它的樹根一旦扎到底下淺水層的水源,一年的光景一下子就能長三米高以上,長起來之后成為大樹就有了遮陰能力,附近的水分蒸發量就下來了,這個時候樹底下的草就會開始生長,規模化的造林之下,一個良性正循環的生態系統就逐漸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