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個軌道礁空間站的直徑肯定是超大,并且是越大越好,如果要搞,那絕對會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大的人造天體,這一點毫無疑問。
與此同時,陳烔煒接著說道“另外就是生活區還會地球和周圍空間的全景,空間站里的人能夠把地球盡收眼底,也可以用來觀察星際天體等天文學工作,不過最主要的還是一種與地球相連的感覺,提醒空間站里的人所做的工作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它方面的細節優化,包括私人睡眠隔間、個人存儲空間和用于社交娛樂的公共區域。這些空間的設計必須使用效率最大化,并且充分利用空間站內的有限空間,此外生活區的設計必須必要的資源,以便在太空中長期停留。”
“其中包括水和空氣的循環系統,種植水果蔬菜乃至培育禽畜,以及生產其它必要的資源,這些維生系統需要精心設計和監測,以確保空間站內的人員的健康和安全。”
過了片刻,方鴻不由得說道“家畜也可以養”
陳烔煒點頭笑道“當然可以,軌道空間站足夠龐大,完全可以搞個養殖區,可以挑選不需要大范圍活動的動物來養著,整個再生生命支持系統打造成功之后,空間站內部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內循環生態系統,以后從地面運載的生活物資可以下降到80以上。”
生命再生支持系統,說白了就是能量的轉化,人的排泄物可以處理回收再利用,其中的水分還能分離再使用,比純凈水都干凈,有機物又可以當做肥料種植蔬菜,一部分植物類蔬菜人可以食用以補充各類維生素,一部分可以用來養家畜,家畜長大了宰殺為人肉質食材。
整個生命再生生態系統就能循環起來,期間肯定是有能量損耗的,因為人吃了攝取的能量就是整個系統丟失的部分。
但是太陽的能量可以補充這部分丟失的能量,除此之外地面也會定期運送新的補給物資到空間站上,但補給的頻率一定會大幅下降。
比如沒有這個再生生命支持系統,空間站一年需要兩次從地球運送補給物資才能確保空間站正常運行,而有了這個再生生命支持系統之后,只需要三年補給一次就足夠了。
那么省下來的發射資源就可以用于其它方面,比如生產制造、科學研究等等。
只要在空間站內部建立起了一個生命再生支持系統,空間站運行的時間周期越長,成本就能持續的攤薄,時間越長攤薄的就越多。
如果確定要打造這個軌道礁空間站,毫無疑問肯定是奔著永久性空間站的目標去的,而不是用個一二十年就報廢。
因為是模塊化建造的,以后哪個模塊的使用壽命期限到了,定期進行模塊化的更新換代即可,而軌道礁空間站整體是永久性運行的。
如此,生命再生支持系統是肯定要建立起來,運行的時間周期越長,理論上補給成本不會降至零成本,但肯定會無限接近,時間越久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而且模塊化組裝,也是可以不斷增加規模,就像搭積木一樣讓整個空間站慢慢地擴大,只要在設計之初考慮到這一點做預留即可。
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