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交所注冊制試點已經順利落地成為既定事實,至于主板那邊今后怎么折騰怎么玩花活兒,方鴻都是抱著高高掛起的心態吃瓜看戲就是了。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距離新開年的日子也愈發臨近。
首批注冊上市的36家企業已經確定下來,這也只是開始,目前交易所還沒有開市,但各項工作事宜都沒有落下,更多申請注冊上市的公司也在受理中。
首批注冊上市的公司登陸新交所之后,緊接著第二批、第三批都會陸續跟進。
盡快讓新交所的股票池擴容,一方面是為更多踏實經營但缺乏資金的企業給與融資支持,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少數上市標的成為市場的稀缺品種而被爆炒。
交易所開市初期就那么幾十個上市標的,而當下資本市場的各路投資者都對新交所翹首期盼。
這種情況是很容易讓首批上市企業被資金一頓爆炒,因為資金很多,但市場可交易的品種太少,個股容易在短期內催生巨大的泡沫。
好在新交所的頂層設計體系從多個層面抑制市場的非理性爆炒,比如機構t3制、散戶t1制,又比如大幅抬高散戶資金的準入門檻等等。
除此之外,從兩市主板轉移過來的22家群星系上市公司也是非常關鍵。
別看只是22家上市公司,這些標的可都是個頂個的大塊頭,全部都是千億市值體量的大盤股,更是有萬億級體量的超級大盤股,星宇科技、微信、矩陣量子量化資本都達到了萬億市值體量。
其中星宇科技更是達到了2萬億級別,是目前大a市值第一股,它一家公司的市值規模就頂得上目前整個創業板幾百只股票的總市值。
盤子大就意味著能夠容納更多的資金進出,而這22家群星系的上市公司,其市值規模的總和按停牌時的收盤價計算,已經達到了127萬億之巨。
換句話說,新交所在開市第一天,在該交易所掛牌上市的58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就接近13萬億,占a股65萬億總市值規模的20左右的比例。
從主板轉移過來的群星系上市標的就是新交所絕對的定盤星與壓艙石,所以根本不用太擔心來到新交所的資金沒地方可以容納。
不過加快發行速度也是不會變的,得迅速讓新交所的股票池初具規模,與此同時也不能濫竽充數,不能為了擴容而擴容。
既要又要還要,這對審核團隊來說肯定是壓力山大,方鴻自然也是清楚的,所以新交所開市的頭一年他也會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盯著。
畢竟,萬事開頭難。
靜心居別墅。
田嘉奕看向方鴻說道“第二批注冊上市新股計劃定下了27家,目前已經通過11家,這一批注冊上市的企業主要是半導體產業為主,其中又以半導體設備商為主。”
聞言,方鴻點了點頭,旋即說道“第三批就以光伏新能源為主吧,接著一批以星宇科技供應鏈為主的企業上市一批,再接著就以九州藍箭供應鏈為主的企業上市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