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二級火箭分離之后,鏡頭才給到了“巡天望遠鏡”的實拍畫面,這是用火箭內置的攝像頭拍攝到的。
地球上的觀眾們也能通過直播間看到“巡天望遠鏡”成功與火箭分離,太陽能電池板也正在展開。
不管是看直播的網友,還是現場的工作人員都非常激動與振奮的,準備了這么多年,耗資如此巨大,而今總算是出發了。
國內外的天文學家們都期待不已,即便是外國的天文學家也都希望“巡天望遠鏡”能夠成功,因為這個望遠鏡是秉承開放的原則,全世界天文學家或天文機構都可以使用。
當然,國內的科學家和科研機構肯定是擁有最好的資源和最大的占比,但依然會分出這個望遠鏡35%到45%左右的資源給外國人,畢竟你現在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旗,那得通過一系列的實際行動才能更加讓世人認可你這一價值觀。
外國的科學家或科研機構要用這個望遠鏡需要申請,早在好幾年前就已經在排隊申請了。
給誰用不給誰用,這里面就有門道了,這就不是單純的學術問題那么簡單,一定或多或少會有正治因素在里面。
鎂西方的科學家或研究機構當然也會給他們一些資源,大約10%左右,而且你不能跟我齜牙咧嘴,不然就不給你通過,剩下的就是給非鎂西方的小老弟們,帶他們玩兒。
科學無國界?技術無國界?扯什么犢子,花那么多錢,頂著打水漂那么大的風險,不是誰都可以來白嫖的。
……
隨著太陽能電池板的展開,“巡天望遠鏡”正式開啟了既定計劃長達近一個月的飛行任務,而目的地就是150萬公里開外的拉格朗日l2點。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距離發射之后的11個半小時,巡天望遠鏡主火箭點火持續60分鐘,這是既定計劃中軌道修正的第一次。
到了第二天,“巡天望遠鏡”開始部署高增益天線,這個天線可以傳輸大量的數據,每天三次,至少45個gb的數據量。
而這個時候自動部署工作也完成了,接下來就是要地面的專業工作人員展開手動操作了。
計算機ai還是沒有手動操作穩,畢竟相對火星那么遙遠的距離,目前“巡天望遠鏡”距離地球還是很近的,延遲之類的也并不嚴重,手動操作更加保險一些。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接下來“巡天望遠鏡”的展開工作全部都由地面控制中心的專業人員手動遠程控制。
隨著時間來到第三天,發射升空60個小時后,“巡天望遠鏡”的點火超過10分鐘。
“第二次軌道修正,完成。”
控制中心的大廳傳來播報的聲音,所有地面工作人員都全神貫注,專注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茍。
此時,“巡天望遠鏡”進行了第二次軌道修正,每一次的軌道修正,都是盡可能讓其保持預先計算好的速度飛向目的地。
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速度太快了,減速剎車需要浪費燃料,速度太慢了,飛不到預定地點還是要浪費燃料。
而攜帶著的每一點燃料都是決定著“巡天望遠鏡”未來能夠使用多久的關鍵,所以要盡量精確,讓望遠鏡將來運行工作的時間更久一些。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