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億光年之外的藍星存在人類文明的設定是基于“無限猴子定理”假說。
如果一只猴子在打字機鍵盤上隨機敲擊按鍵無限次,幾乎肯定會打出任何給定的文字序列,包括威廉·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同理,非零概率事件的序列,只要基數足夠龐大,宇宙足夠龐大,理論上在宇宙的某個角落也有概率出現一模一樣的地球。
新書設定上,藍星有人類文明但并非完全與地球鏡像。
藍星的基本數據:直徑約13237千米,表面積約55億平方千米,重力標準值098,自轉一周36個小時地球15天,陸地面積約34,約187億平方千米,海洋面積67,約363億平方千米,有5塊主要大陸、4片海洋、2855片湖泊,7片中、大型沙漠、2片大型熱帶雨林,8條超過1000公里的主要山脈,百余年前歷史最大人口峰值約97億,當前總人口約3034億。
藍星世界設定為“雙星世界”,即雙行星系統,藍星有顆伴星叫炎星,體積是藍星的五倍,并已互相潮汐鎖定,兩者的距離為116萬千米地月距離3倍左右。
該雙星系統位于母恒星宜居帶,但只有藍星演化出生命與人類文明,炎星則是是生命禁區,類似加強版的金星,濃郁的二氧化碳數百個地球標準大氣壓以及表面溫度達到六七百攝氏度。
正常情況,都在宜居帶,兩個星球要么都有生命要么都沒有才對。
作者菌設定的藍星是“外來者”,所以兩顆星球的物質成分不一樣,環境也不一樣,所以才出現炎星沒有生命藍星卻有。
其母恒星在60多億年前剛剛誕生不久,有一個流浪黑洞從這顆剛形成的黃矮星附近掠過,藍星本來是圍繞在流浪黑洞事件視界面之外圍公轉的行星,藍星的母恒星被黑洞吞噬,而藍星正好在母恒星與黑洞之間通過引力彈弓效應給甩飛了出去,但又沒有完全從逃逸出去,仍然被黑洞束縛,形成了超級扁的橢圓軌道,圍繞黑洞公轉,遠日點可達1光年。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流浪黑洞從黃矮星附近掠過的時候產生了引力擾動,恰好藍星運行在遠日點附近,黃矮星的引力在此時強于黑洞對藍星的引力,于是就捕獲了藍星,流浪黑洞掠過之后也一去不返。
藍星留在了現在的恒星系統里,同時藍星的加入帶來的引力擾動,也讓這個恒星系統內部已經穩定的各大天體軌道陷入大混亂。
藍星會在環繞現在的母恒星公轉一千萬年左右逐漸靠近母恒星,最終突破剛體洛希極限被撕碎,形成一個維持8000萬年左右的恒星環。
但恰好被遠離宜居帶之外的炎星引力給“拽住”,改變了藍星墜入恒星的命運,兩顆行星也因此構成互相圍繞對方旋轉的雙星系統,合并后的公轉軌道質心向內收縮至宜居帶附近穩定了下來。
在此期間自轉速度本來超快的炎星因損失大量的角動量,導致自轉速度急速下降,但體積更小的藍星先被炎星潮汐鎖定,同樣藍星也對炎星施加潮汐力,漫長的十多億年過后,炎星也被藍星潮汐鎖定,至此雙星互相潮汐鎖定。
藍星闖入這個恒星系統期間,原本第二軌道位于宜居帶的行星直接被引力甩飛了出去成為流浪行星,第一軌道行星提前被母恒星潮汐鎖定,第三軌道行星被母恒星引力撕碎墜入母恒星,外圍兩顆氣態巨行星相撞合并成一顆更大的氣態巨行星,并且因此拋灑到太空的物質在重力吸引下形成了多個衛星,有的衛星跟藍星一般大,其中兩顆衛星構成雙星系統并在億萬年后也互相潮汐鎖定。
至此,該恒星系統經歷這場大動蕩也重新穩定了下來。
這解釋了藍星能演化出生命而炎星沒有,因為兩顆星球的物質成分完全不一樣,不一樣是因為藍星是外來者,并且在一路上,在恒星外圍期間藍星在沿途捕獲了很多小行星,包括含有大量水冰的彗星,所以有了廣袤的海洋。
作者菌費姥姥勁兒去完善藍星的起源,除了合理解釋雙星系統中的藍星有生命而炎星沒有之外,也是為了讓另外幾個設定有個讓人信服的科學解釋。
那就是作者菌設定藍星擁有豐富的黃金礦脈,甚至有露天金山的存在,黃金在地球極度稀缺,具備貨幣屬性,但在藍星豐富到只能淪為一般工業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