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兩翼均為騎兵,一邊是虎豹騎和速射騎,一邊是西涼鐵騎和飛熊軍,而在中軍前置的是丹陽部隊,后面則是江東弓箭手和音殺銳士一起,而后軍部隊,則是馬槊具裝騎兵與一部分帕提亞的輜重人員。
可以說中軍兵力之薄弱,看起來好像就是一觸即潰的樣子。
然而司馬懿選擇這樣布置,甚至沒有布置前軍,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帕提亞手中確實有不少的重步兵,如果有需要的話,也確實能夠抽幾支過來充當前軍。
然而底層命令不通,語言不通,彼此之間的交流并不流暢,在這種情況下強行融合在一起進行配合,只能說是多生事端。
哪怕有丹陽這樣擅長配合的精銳進行帶領,也很難消耗掉這樣的負面情況,所以思來想去,便直接放棄了將帕提亞支援軍隊并入大軍當中的想法和行為。
當然其中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便是帕提亞重步兵的實力,很難支撐起一個堅固的防線。
如果防線無法穩固,那還不如沒有,至少沒有防線的話,不會出現潰兵倒卷沖擊其他防線的現象。
不過帕提亞畢竟給了士兵,司馬懿自然也要利用起來,哪怕軍令不一,號令不一,但他好歹也混了那么長的一段時間,還是非常熟悉帕提亞的軍令,聽得懂帕提亞的話語。
所以在漢帝國大軍之外,司馬懿也起了一個帕提亞的大軍來進行指揮和戰斗。
這種情況下,相當于一個人指揮兩個指令不一,語言不一,位置都不相同的軍隊進行作戰,其難度不言而喻。
以至于徐庶都有些驚訝的看著司馬懿,完全不明白這種情況下該怎么指揮。
兩人同處于馬槊具裝騎兵當中,看著左右兩側完全不一樣的軍隊,內心想法各有不同。
而在這兩支部隊之外,法爾斯薩珊也將帕提亞的軍隊組織了起來,并構建了一個合格的大軍陣線,不過法爾斯薩珊有自知之明,知道雙方軍隊實力差距,也只能盡可能圍繞漢帝國大軍打輔助了。
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漢帝國和帕提亞的軍隊,直接出現了層次分明的鉗行,只不過鉗行部位的戰斗力差距甚大。
“仲達,指揮兩支號令不一致,語言不一致的大軍,還要與另外一只大軍協同,這其中的難度和露出來的破綻……”猶豫了一下,徐庶還是看著司馬懿,說明了這件事情的難度。
“我明白,我非常清楚!”選的這么干,司馬懿自然也清楚其中的難度,但是回答時卻不帶任何猶豫,果斷的說道,“只有這樣才能夠發揮各自的戰斗力,才能夠發揮大軍上限的力量,才能夠讓我們活著撤退的概率更多一些…”
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如果做不到的話,如此沃土,恐怕就得成為埋骨之地了。
他可是司馬家百年不出的天才,又怎么可能埋于此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