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劉佳慧莞爾一笑“斂之先生不必推辭,這是鹿崗鎮慈善會的規矩,否則長此以往,若邀請到拮據的人,會讓人家為難的。
另外,斂之先生想創辦香山孤兒院,若有經濟上的困難,可以向鹿崗鎮慈善會申請資金援助,但錢財流向一定會受到監督。”
待劉佳慧離開。
英華馬上拿出紙筆,奮筆疾書,撰寫最新的新聞通稿。
此時他文思如泉涌,下筆如有神,很快寫完,交給編輯“這則通稿立刻插進下一期報紙,這種好人好事一定要報道”
這不巧了么,新一期大公報馬上要付梓刊印,他才寫完的文章立即就上了報,在天津散播。
大公報先有鹿崗鎮保險隊守土盡功,后有鹿崗鎮慈善會十萬火急趕赴香港救災。而各地官府頹敗叢生,揮霍甚夥。裁減賑濟經費,以挪為他用,比之飲鴆,尤為危險。更有甚者,截留賑災之款以盈私庫。國家庫款萬絀,外債日多,險象日現,幾瀕于危
英華也并非夸大其詞,這幾年連年災禍不斷,堪比元末和明末的天災人禍,讓清廷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風調雨順的時候,那些生在百姓中的蛀蟲吸血,或許造成的影響不大。
但現在還那么干,卻加劇了各地的反抗,起義屢屢失敗,可起義又如野火燎原春風一吹便又生。
鹿崗鎮慈善會前往港島賑災的新聞見報,很受社會各界關注。
尤其英華詳細的說明了鹿崗鎮慈善會合理而先進的結構和制度。
其實這些制度一點也不新鮮,每個國家都會設立監督機構。
但能把這些制度,歸納總結后,用在商業或者非盈利性質機構中,鹿崗鎮慈善會算是開了先河。
比如現在的商人,可能也懂得這些道理,也能做到行之有效的管理幾十數百人。
但有這種能力的,一般都是靠著自己才能上位,人走茶涼,人亡政息。
慈善會完善的制度卻保證了鐵打的慈善會,流水的兵。
誰來都是這個規矩,照辦就行。
這效率就高了不止一籌。
在很多撰稿人大受啟發,想要引而申之的時候,趙傳薪一行人已然乘船南下。
一路無話,到了上海。
劉寶貴,劉佳慧,高麗等一干人,帶著英華這些社會各界的人士乘坐客船。
趙傳薪則乘坐載著糧食的貨船。
有了天津的前車之鑒,他擔心跟著他其他人會遭受無妄之災。
下了船以后,英華總算如愿以償,見到了趙傳薪的真身。
他上前兩步“趙先生,久仰大名了,沒想到你這般年輕。”
上下打量,果然一表人才
只能說,他對趙傳薪的了解還是過于片面。
待得劉佳慧介紹以后,趙傳薪和英華握了握手“幸會幸會,有時候我也苦惱自己怎么就不會變老呢
斂之先生也很年輕,看上去一點也不像五十歲的人。”
英華破防“趙先生,我今年才三十九歲”
這讓趙傳薪很尷尬,他訕笑“一樣,都一樣的,不要在乎這些細節。”
英華很無語。
這和他預想中的見面場景,非常不一樣。
面前這年輕人,看著吊兒郎當的,皮囊不錯,氣質卻不像好人呢
鹿崗鎮諸人自然知道趙傳薪就這性格,無論到哪或者面對誰,他就是他,怕是這輩子也改不掉了。
于是劉佳慧牽頭,趕緊和英華說話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等出了港口走了一段路,輪到趙傳薪懵了。
一個老太太噗通一下給他跪下,重重地磕了一個頭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