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這位逐漸被帶偏的高祖,那也算他的祖宗不是
點點頭,趙傳薪又對高麗說“你帶人陪著寶貴,保護好他。斂之先生,你幫忙聯系聯系懂得暹羅話的翻譯,隨他們同行。”
這就安排上了英華詫異,這位趙先生一點沒把他當外人啊。
趙傳薪又一一點名隨行的社會各界人士,每個人都有任務。
他也不吝嗇,辦事的車馬住宿和餐飲一應費用,大方的讓財務撥款。
英華顛著手里的油紙包裹的一沓銀元,苦笑對劉佳慧說“趙先生是個妙人。行事看似孟浪,關鍵時候卻能頂得上。”
這一路上,他每天都要和劉佳慧交流。
而他主筆多年的大公報,向來以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為主旨。
故而十分欣賞前衛的劉佳慧,只要不是瞎子大家多少能看出來他的心思。
但劉佳慧似乎并不感冒,因為英華是有妻兒的。
況且她心里此時也裝不下別人,所以只是笑笑“趙隊長憊懶慣了,心卻是極好的。”
趙傳薪去給大洋彼岸的管家弗萊迪怕維特發去電報,讓他從美洲購買糧食運往中國,尤其是產糧大戶巴西。
美洲也是數一數二的產量大區,運輸過程雖然漫長,可恰好能趕上這邊的糧食供應后繼無力之時。
搞不好到時候能派上大用場。
出了電報局,他迎面遭遇了兩個西裝革履的男人,一個日本人,一個白人。
為何他能一眼認出日本人
漢奸頭,仁丹胡,不到一米六的矮個子,典型小日本相貌。
在魔都,日本人就好像英國佬的狗。
所以,趙傳薪猜測旁邊的白人是英國人。
果然,一開口就英倫腔“中國的天災,你沒必要傳回國內吧你們報社難道還要給本土糧商通風報信么”
日本人說話要抬頭才能正視對方“不,這關乎國計民生。我們國家的糧食長期處于緊張的平衡狀態,任何風吹草動都不容忽視,我擔心中國的天災會影響到日本的糧價。”
兩人說著話,進入電報局。
此前還有個仇,趙傳薪一直沒有報呢。
日本人刺殺他,他只是在報紙上抗議了一下,不痛不癢的,或許不管是列強還是清廷,都在看他的笑話。
聽了日本人的話,他腦海里閃過了一些念頭。
日本的“明治維新”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在日俄戰爭,日本勝利以后,國內的許多有志之士紛紛趕赴日本留學,想要效仿日本學習強國之道。
這股留學風潮影響很廣。
但在這些成功背后,也埋下了某些危機的伏筆。
趙傳薪心思電轉,嘴角忍不住露出了笑意。
他和依然逗留在上海的劉佳慧打了個招呼“你們去港島吧,英華先生等人陪同,彼此有個照應。”
劉佳慧驚訝道“你不去么”
“去再多人,也不能憑空生出糧食,我從別地方想想辦法。
對了,謬之先生,你認得日本翻譯么”
這一趟監督小組吸納社會各界人士的舉措,算是走了一步好旗。
這些人天南海北多少都有些人脈,尤其是辦大公報的英華。
許多事都仰賴于他。
英華都不知道說什么好了。
啥事都找他,這兩天本想與劉佳慧親近一番,看看有沒有機會升華他們的“慈善友誼”,卻忙的腳打后腦勺根本說不上幾句話。
他失去了最初的熱忱,沒好氣的說“這里不認識什么日本翻譯,在日本倒是認得幾個留洋的學生。”
本來趙傳薪是不打算挑明想去日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