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洞中,沒有恒星,一切光與信息都被吞噬,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那么你們能夠想象到,有什么樣的解決方法嗎?”
“創造一個恒星?”有人想起這場演講的題目。
“沒錯。”柳笙點點頭。
“創造一顆恒星,并不僅僅是為了讓這顆瀕臨深淵的星球重新擁有光與熱,更關鍵的是,它可以帶來全新的引力場域。若一切計算無誤,它甚至有可能逆轉墜入的趨勢,將我們從深淵的邊緣拉回來。”
“這不可能!”
西方帝國的天體物理學家孟德爾教授首先激烈反對:
“黑洞中不可能存在恒星!任何結構都會在事件視界內被撕碎,連光都無法逃脫。你所謂的‘恒星’,根本無法存在于這樣的領域中。”
“我并沒有說我們已經進入黑洞。”柳笙聳了聳肩,“我只是說‘類似于黑洞’。我們無法確認深淵是否等價于黑洞,但我們可以將它視為一種來自高維空間的引力坍縮映射。”
“我們的目標不是在黑洞內部生存,而是在尚未徹底墜入前的邊界狀態中自救。”
“而在真實的黑洞結構中,靠近視界的吸積盤本身就擁有極高的溫度和強烈的輻射,是宇宙中已知最強的能量場之一。”
“這意味著,它可能構成理想的高能物質基礎。”
“理論上,如果我們能在視界邊緣構造一個局域的反引力場,類似于‘負質量泡’,就可能借此制造出一個引力適合的‘恒星孕育場’。”
“那么……要如何制造這種‘負質量泡’呢?”
“這便需要用到‘詭氣’。”
“擾動,調控局部能量-動量張量,從而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下形成一個穩定的負質量泡結構,進而構建引力抵消場。”
薛念隨著柳笙說話的節奏,抬手在黑板上繼續書寫,慢慢寫出整個推導模型。
隨著公式一行行展開,現場漸漸安靜下來。
那些看得懂的專家學者們,最初只是疑惑,緊接著便紛紛身體前傾,眼中閃爍著難以置信的光。
這不是純粹的幻想。
這套猜想雖然有些過于驚世駭俗,但還是建立在已知理論框架中,邏輯閉環明確,而且與許多現世的未解猜想和理論高度吻合。
盡管現實可行性仍遠未可知,但至少,在理論上是可能的。
而沈雉余也聽得認真。
但是她的反應還是有所區別——認真但不驚訝,仿佛已經有所聽聞。
柳笙此時在旁邊繼續補充道:
“我們前面已經說了——這種由詭氣擾動產生的局部異常區域為‘詭蜮’。當多個詭蜮疊加,并受到外部維度壓力限制邊界后,就會生成一種介于穩與不穩之間的疊加態區域。”
“我們稱之為‘閾限空間’。”
“有了這個‘閾限空間’作為引力抵消場后,避免潮汐之力的影響,我們便有可能將從深淵邊緣吸積盤中獲取并調控的高能量源,穩定封裝于一個受控容器之中,形成一個穩定的孕育環境。”
“再加上一個以‘吸引力法則’締造的高能引力井,讓一切物質向中心坍縮,壓縮成恒星內核……”
“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逐步構建出一個真正為我們所用的類恒星結構。”
“但,這也引出了下一個關鍵問題。”
眾人神色一凜,紛紛屏息傾聽。
“我們又該如何讓這顆恒星,真正穩定為這個星球所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