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和冉老爹此時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眼看秋收快到了,和平表哥研究出來的新型收割機有了進展。
全家都跑去圍觀這一歷史性的時刻,還能順便秋游一番。
和平表哥除了研究農具以外的一大愛好,就是將他目前所知道的工具編撰成冊,所以這會兒他也拿著一本書,邊記錄邊指揮人將這個大型農具給放到土地里。
這個收割機和后世加油的可不一樣,這些春小麥要到七八月份才收獲,他們試驗的這一塊,就是春小麥的主要種植區。
收割機需要使用人力來幫忙,一個人坐在上方踩單車一般踩機器,兩個人推著走,看起來很繁瑣,但是這推起來并不費力,而且收割機走起路來比人快,那些刀柄也能很快將麥稈割斷到倉斗內。
倉斗裝滿了,就停下來,用麻袋裝好了就可以繼續收割。
兩畝地三個人一早上就能割完,不需要彎腰,省了不少勞力,上方的人也能替換成女子,這一成果,讓冉老爹及眾官員都驚詫的程度。
“這東西簡直就是為了割麥而生,若是一個村里有一臺或者兩臺,那速度絕對能夠遠勝從前。”大伙都從這個收割機上看到了希望,不過青竹還是有些不滿意。
“表哥,你看看能不能直接將割麥子的那里弄成能脫粒的,若是能夠做出來,裝在倉斗內的就是脫落下來的小麥,就能省事多了。”
和平也在不斷吸納周圍人的建議,只要是提出改進措施的他都一一記錄下來,爭取在秋收前,將收割機的利用率提升到最高。
作為有經驗的老農,也有人提出了自己認為可以更加完美的地方,至于能否做到,那就看和平表哥和他手下那堆工匠的發揮。
今年開州府也抽簽輪到了這里做鄉試的考場,這些日子有大批讀書人朝著開州趕來,開州的客棧流量一下子達到了頂峰。
為了給這些考生更好的考試體驗,冉老爹和手下的官員也是想盡了辦法,街道上的讀書人更多了,不少人家也抱著榜下招婿的念頭,暗中打聽各個有希望考上的學生姓名和家庭情況。
這一次鄉試的主考官是由朝廷選派,副考官一般由當地的知府擔任,冉老爹負責準備貢院的考試事宜,所以這陣子忙得不可開交,鄉試是朝廷取仕的重要考試之一,若是出了差錯,很可能丟了官帽。
大梁的鄉試是由所在的州府統一準備筆墨紙硯,同時貢院還能提供吃食,考生也可自帶,但是在進考場時,無一例外,都要仔細檢查,若是拿了餅子,都要掰開捏碎,防止夾帶字條。
所以這采購一事也有很多門道,這種國之大事,容不得一點差錯,冉老爹也是按照其他州府歷年的準備照辦,就連那些貢院里的小單間,簡陋破舊的茅草都如出一轍。
這日,冉老爹還在貢院準備,楊管家突然來找青竹。
“大小姐,門口來了好些人,都是來拜訪老爺的,而且聽口音,應該是京城人士,其中一位還是宣國公府的管家,說是他們家的少爺和大小姐相識,特命他來送些禮物。”
“都是從京城來的,可知他們的身份,來找我爹有何貴干?”青竹有些疑惑,按說她在京城的熟人不多,若雪、葉初陽這兩人可以算,她爹認識的也不多,并沒有什么交情較好的,怎么會突然有京城人士上門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