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下去,也注定拍不出來好東西,杜立鼎自然也不愿意看著這個情況發生。
“香港的優點在于他們的商業模式,因此比起來那幾個大牌,倒是香港幕后的東西更值得學習了。學會了他們的運營,用我們自己的演員也可以拍出來好作品,想要取代香港的演員也不會有多難,比幾個明星重要多了。只是這事可能不太好辦,尤其是一開始的時候,運營也不是那么快就能學會的,可能拍不出來那么商業化的作品。不過這其實也好辦,我也想到要怎么解決了。”
“你又有什么辦法了?”
“簡單得很,加特效。”杜立鼎自己也想起來了成大哥的話,自己也覺得有些好笑,“實際上,最近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索賺錢的問題:前一陣子我見了張國師,他和我說,電影想賺錢,光靠著這些文藝片,小成本電影和灑血漿的片子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投資大片,拍攝真正的大投資電影才是正確的方向。這個想法其實和我不謀而合:說實話,我是一個沒什么創意的人,我總覺得電影發展了這么多年,故事片的那些套路,電影基本上已經都用過了,觀眾們未必會喜歡。而想要真正吸引觀眾,我們就需要一些他們沒見過的東西:比如說,越來越好的特效,以及前所未有的大場面。”
電影的發展,杜立鼎根本不懂,但是他至少知道一件事情,就是未來幾年里面,什么樣的電影才會最為流行:在他的記憶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片的定義一直都在變化。在世紀初的時候,人們提起來什么是大片的時候,還喜歡問一下電影的主演是誰,但是,也許是阿凡達,也許是其他的什么電影之后,人們評價大片的標準,就已經發生了改變,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人們說起來什么是大片的時候,都會不約而同的問一下:特效怎么樣?
特效怎么樣?這似乎已經成了大片的標準之一。在杜立鼎記憶中的那個未來,一部大制作電影可以使用一群名不見經傳的演員,也可以劇情簡單粗暴到幾乎沒有,但是在特效的問題上,誰都不敢有半點馬虎。21世紀的觀眾似乎有著以前的觀眾們從來沒有過的一種奇怪的想法:特效才是決定一個電影好壞的關鍵。
這樣的事情并不奇怪: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特效手段的提升,電影對于特效的依賴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另外一方面,沒有特效的電影故事,再怎么劇情出色,也總歸是難以玩出來什么新鮮花樣,而特效可以讓想象力更加發散,也可以讓故事更加離奇,這也可以讓人們追求刺激和新鮮感的感官得到滿足。
人和人打架沒趣了,得看打怪獸才行;練武沒意思了,得修仙才行;婆媳關系沒意思了,得宮斗才行……影視劇的很多東西追求的就是新鮮,自然也得搞出來點好玩的東西才行。
而想要放飛想象,自然少不了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