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啊!“李鋼忍不住贊嘆,“在黑暗中,裝備優勢和人數優勢都會被削弱,反而是單兵作戰更有優勢。“
“沒錯,“秦淵繼續分析,“而且斷電還會造成心理恐慌,破壞敵人的作戰節奏。“
陳飛激動地說道:“這樣一來,就可以趁著混亂逃脫,然后尋找機會發出求援信號。“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王磊提出了新的疑慮,“郵輪上通常有備用發電系統,斷電狀態不會持續太久。“
“這個問題考慮得很周全,“秦淵點頭,“所以僅僅斷電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的配套措施。“
“比如說?“段景林急切地問道。
秦淵指著郵輪模型的不同部位:“比如同時破壞通訊設備,讓敵人無法相互聯絡;比如制造多個爆炸點,讓敵人無法判斷攻擊的真正方向;比如釋放煙霧,進一步惡化視線條件。“
趙強作為爆破專家,立即理解了其中的奧妙:“這樣多管齊下,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完全打亂敵人的部署,為自己爭取寶貴的時間。“
“時間,這就是關鍵,“秦淵強調道,“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時間就是生命。必須要在敵人反應過來之前,完成所有關鍵動作。“
岳鳴有些擔心地問道:“但是這樣的行動風險極大,萬一被發現了怎么辦?“
“風險確實很大,“秦淵承認,“但是有時候,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險。在那種情況下,坐以待斃和主動出擊,哪個風險更大?“
所有人都沉默了。他們開始理解,在某些極端情況下,看似瘋狂的行動反而可能是最理智的選擇。
張虎忍不住問道:“那么,這個真實案例中的執行者,最后是怎么成功撤離的?“
秦淵看了看表,發現時間還早,于是繼續說道:“撤離同樣是一個關鍵環節。在完成破壞任務后,如何安全離開現場,這需要精心的計劃。“
“他是怎么做的?“所有人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
“首先,在行動之前就要規劃好撤退路線,而且不能只有一條,“秦淵在郵輪模型上指著不同的路徑,“其次,要利用自己制造的混亂掩護撤退。“
李鋼思考著:“您的意思是,在敵人忙于應對破壞時,趁機逃脫?“
“不僅如此,“秦淵搖頭,“還要主動制造假象,讓敵人判斷錯誤。“
“假象?“陳飛不解。
“比如,在a點制造爆炸后,立即趕到b點制造第二次爆炸,讓敵人以為有多個攻擊者,“秦淵解釋道,“這樣他們就會分散力量搜索,反而減少了每個區域的搜索強度。“
王磊恍然大悟:“聲東擊西!讓敵人摸不清真實情況,從而為自己爭取更多時間。“
“正確,“秦淵點頭,“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制造更大的信息混亂,反而對弱勢一方有利。“
段景林若有所思地問道:“那么求援信號是怎么發出的?通訊室不是被敵人控制了嗎?“
“這就需要事先的準備了,“秦淵神秘地笑了笑,“誰說求援信號一定要通過船上的通訊設備?“
所有人都愣住了,還有其他方式?
“比如衛星電話、比如信號彈、比如其他船只,“秦淵啟發道,“只要有創意,方法總比困難多。“
趙強突然想到什么:“對了,如果能夠接近甲板,就可以向其他船只發出信號!“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