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調查了牛場主的人際關系,牛場內的其他人,正在調查中。”王志豪回答。
一問一答,跟江遠最初問的基本類似。
“熟人作案的概率還是很大的。”有人仰首道。
“確實如此。”
“痕跡檢驗怎么說?”
說到痕檢,李澤明就站了出來,道:“牧健牛場的位置比較偏僻,有獨立的進場道路,是瀝青的鋪裝路面,大約100米左右。有獨立的院落,面積不大。養牛場有兩個大的牛棚,基本是封閉空間。對牛場的前后門做勘查后,沒有發現撬門的痕跡,也沒有后配鑰匙開鎖的痕跡。”
原裝鑰匙開鎖和后配的鑰匙開鎖,痕檢都是能夠分辨的,主要是潤滑度不同。特別是新配的鑰匙,往往會對鎖具造成劃痕。
“牧場的院墻,也沒有攀爬的痕跡,窗戶也沒有強開的痕跡。基本可以認為是自然進入。”李澤明說的頗為肯定。他雖然沒有做現場勘察,但現場勘察的人都是他的手下,相關的照片和視頻也都是合適的。
“自然進入的話,大概率就是熟人作案吧。”大家都不是小白兔了,看著這個案子,“刑感”首先就是傾向于熟人作案的。
至于說,要在無痕跡的狀態下完成自然進入,方法自然也是有的,但都是竊賊們不太會實行的。
最常見的是趁著房門未鎖而入的,這不符合牛場的管理制度,其次,也可以是隨車進入,偷偷留在牛場內,再等晚上行竊,這種模式雖然不能排除,但難度和要求顯然上了一個檔次。
而就牛場的這個情況,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根本不用這么麻煩。
就算是小偷,也是選擇性價比策略的。能簡簡單單的把東西偷了,誰愿意熬一宿啊。
“25個人的人際關系的話,咱們這么多人,查一下也很快的。”有善解人意的,此時就主動提出來了。
江遠在路上就有翻過這個案子的卷宗,只點點頭,道:“這個案子的話,也不必幾條路線都考慮……”
“先不考慮熟人作案的情況嗎?”李澤明有點意外。
“考慮還是要考慮的……”江遠沒說完。
“看看別的方案也挺好。”善解人意的刑警紛紛出言。
刑事案件有一點很特別,雖然在統計學上,它是遵守概率的,但在單獨的案件中,奇葩層出不窮,意外屢見不鮮。
甚至于說,正是因為某些人是奇葩和意外,所以,他才會犯下這些案子。
這時候,柳景輝在旁邊道:“一個牛場,怎么會有價值上千萬的名畫,還有張大千的。”
李澤明忙道:“因為這個牛場主本人是學藝術的……”
“為什么放在牛場里?”柳景輝糾正了一下問題,道:“他沒家的嗎?張大千的話,對這個級別的人來說,也是很值錢吧。”
臺下一陣倒吸涼氣的聲音。純邏輯的思維,有時候就很容易讓人頭腦冷靜下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