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解決了錢糧問題,趙俊當即就再度問道
“如此,有了這些錢糧,兵部和戶部需要多久才能準備出征的準備”
老尚書崔文拱手答道“陛下,敢問這些物資約摸什么時候能夠來到汴京”
趙俊想了想后回答道“錢糧的話可以立即出發,約摸兩個月左右錢就可以全部到位。
但是糧食由于數量龐大只能一批批前來。
兩億石糧食,光是運來汴京就會消耗掉差不多一千萬石,也就是說最后汴京官倉這邊能后收到一億九千萬石的糧食。
另外二十萬大軍所需的兵器,關內應該是來不及了。
朕決定先讓云州郡天工院下訂單制造,兵部擬定好需要的武器數量和種類上報上來,朕傳回云州郡。
依著云州郡的生產能力,約摸一個月的時間就足夠全部制造好,加上運輸。
約摸兩個月的時間可以到達汴京。”
崔文聞言快速計算了起來,詢問道“陛下,從云州郡運糧所用民夫是從云州郡招募還是在關內招募”
趙俊愣了愣隨即問道“有甚區別嗎”
崔文當即道“陛下若是可以老臣希望這部分民夫從關內招募,如此可以大大緩解關內百姓的壓力。
百萬民夫足以讓近數百萬北方百姓養家糊口了。
另外朝廷派軍出征的運糧民夫也由關內征召。
如此一來再加上此處,老臣有信心,能夠解決至少一段時間內北方百姓的生存問題。
如此朝廷就能省下大量的救助支出,可以讓百姓自食其力。”
趙俊聞言卻皺起了眉頭,他當然知道這樣可以給很多百姓創造就業機會,但是同時也有一個問題。
如今朝廷給北方百姓以工代賑的工程是大建設,各地修補城墻修路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大量人口的攻城。
如今再從官內征召運糧和大軍的后勤民夫,這所需要的民夫數量可不會少。
兩個極其需要人力的活計同時開啟,北方的百姓夠嗎
還有地怎么辦
人都去做工了,那誰種地
難不成以后每年朝廷都要上馬這些大工程養著百姓嗎
這世上哪里有那么多大工程
不讓百姓們能夠自給自足是不行的,也是不健康的
趙俊當即就把自己的疑問說了出來。
然而崔尚書卻道
“陛下,此言差矣。
雖然同時上馬兩項大工程北方的人口確實不夠,但并不需要他們一直干著兩樣活計的。
老臣想過了,我們完全可以把運糧的活交給靠北的百姓,這一活計是有時間限制的,等到云州郡運來的糧食運完就沒了,北邊的百姓就可以繼續修建或者回去種地。
修路這事并不急于一時,所以并不會耽誤到百姓們種地。
而靠南的百姓可以先忙著農活,等到他們農活忙完了,朝廷也收到糧食了,這時候再讓他們運糧就剛好銜接了農忙過后的吃食問題。
而等到大軍進入南邊逐步收復南方郡的時候,臣預估會有大量的百姓需要救助,我們就可以慢慢的用南邊的百姓接手運糧的活,又可以養一部分人。
其中北方的百姓也就可以漸漸抽身回來繼續大建設,直到今年夏糧下來,北邊的百姓就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了,陛下您又免稅,那百姓的日子就好過了。
到時候朝廷也就可以放下北方,賑濟南方的百姓們。”
趙俊聽完后大致明白了崔文的意思,他這就是想利用時間差輪換著讓南北的百姓度過種糧后糧食成熟期沒有糧食活命的日子。
通過工程輪換,將這個難熬的時期度過,還能盡量節省朝廷所需要給出的救濟物資。
最起碼收復南方七郡的時候,第一批的百姓不用發愁該如何安置他們,直接把他們納入運輸糧草的體系就可以讓他們有個掙口糧的活計了。
同時由于他們是當地的,一輪輪過去可以讓沿途一路的百姓都參與進運糧當中,即加快了運糧上前線的速度,也讓沿途的百姓都吃飽了飯。
好家伙好家伙
這簡直就是時間管理大師啊
您老不愧是干戶部尚書的,這時間差算是讓你玩明白了
至于后續收復之地的百姓如何安置趙俊自己也已經有了想法。
南方現在是地少人多,人口密集。
北方經過匈奴一事,是地多人少,人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