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使團將消息傳回國的時候,在兩國朝堂頓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兩國朝堂對于兩界協議都不滿意,但是木已成舟,再加上送信回去的人是親眼見到過王策之等人坐來的戰艦到底有多大的,將大宋的實力與強大向國內一通描述,最后兩國朝堂也只能無奈接受兩界協議。
只不過不同的是,逞羅這邊是曾經派過使者到達大宋汴京的,是真實的知道大宋到底有多強大的。
而膘國這邊卻只是聽這些使團訴說的對于大宋的強大并沒有什么概念,在接受兩界協議的同時,原本崇尚儒家文化的他們卻在心底埋下了對大宋的敵視心理。
而當兩界協議被傳回大宋朝堂的時候,也在大宋朝堂引起了一番爭論。
有那些不好斗的官員認為王策之此種做法是將大宋拖到了沒有必要的漩渦之中,憑白給大宋招惹了麻煩和負擔。
而對于朝堂上的鷹派而言,這種行為卻相當于開疆拓土,得到了鷹派的肯定。
而趙俊在得到消息之際便已經笑的合不攏嘴了,心中暗自欣喜,自己派王策之過去的決定果然沒錯,他果然達成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沒錯,王策之之所以會提出這個代管的辦法就是趙俊指使的,當雙方國內的情況和有想要停戰的意愿后趙俊就立即發現了其中的可利用點。
通過兩國迫切停戰的這種想法,以及兩國國內即將動蕩的局勢趙俊判斷出在這個時候將大宋的觸手伸進兩國之中是最好的時機,只要能讓大宋在兩國的領土中伸進去一個觸手,趙俊有的是辦法最終吞并兩國。
而有這個想法,趙俊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從一開始的售賣武器開始,趙俊就開始布局,先用武器不斷給兩國放血,同時利用兩國的資源來填補大宋國內的空缺。
實際上這些年從兩國身上大宋可是賺了不少的金銀和資源,兩國落得如今這種情況大宋是絕對要負極大的責任的。
但這就是趙俊想要的。
在兩國虛弱之際,將大宋的觸手伸進兩國當中,此后大宋就可以以如今手中這十三府為基礎,源源不斷的利用大宋的文化的經濟吸收兩國百姓進入。
同時也可以不斷吸兩國的血,等到他們反應過來時,兩國恐怕都不知道會被削弱成什么模樣了。
到了那時,在找一個過得去的理由趙俊就可以直接拿下兩國,在兩國的領土上設下新的郡。
并以兩國為跳板打開大宋向東南亞呂宋諸島的通道。
反正趙俊已經打算好了,既然國內的領土終究有一天會滿足不了大宋百姓的需求,那就盡自己所能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將大宋的領土無限擴大,以自己目前手中的實力是有這個能力的。
等家產大了,以后就算是出現了敗家子也能敗的慢一點,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嘛。
再者說了,哪怕以后大宋沒了,只要自己曾經把這些領土給占領過,到時候以后的宋人也可以對外說一個自古以來不是
也好歹算是師出有名。
至于連綿的戰爭對于大宋百姓的傷害。
瞧瞧如今大宋百姓過的日子,只要自己能夠一直贏下去,就一直能夠通過戰爭紅利填補國內,讓百姓的日子過好,這樣一來百姓又怎么會厭惡戰爭呢。
讓大宋變成一個喜歡戰爭的國家,總好過變成自己前世那個大慫吧
反正在趙俊看來,那怕最后大宋因為好戰而亡,也好過因為懦弱而亡,這玩意聽著都不好聽,以后后代子孫說出去都丟人
趙俊可丟不起這個臉
朝堂上,就在兩派朝臣爭吵到底要不要派出駐軍的時候趙俊直接就拍板決定派出駐軍。
并且這個人數還不能少。
根據王策之等人和暗衛聯合傳回來的情報被大宋接管的十三府如今的總人口應當是在十二萬上下,其中老弱婦孺居多,青壯由于戰爭的緣故極少,只占一萬人。
按照十民養一軍的原則,大宋可以向當地派出一萬人的軍隊進行駐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