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望診,舌診一篇所言,乃典型陽虛之象。
而按陰陽五行論一書所言,陽虛,
則是指陽氣少了,陽虛則陰盛,為陰寒之癥。
結合脈象與面診的判斷,楚牧心中,儼然已有了答案。
楚牧沉吟片刻,又細細梳理一番,確認沒有紕漏,才看向李老“陽虛陰寒,乃是陰寒之證,當以溫補為主。”
李老點了點頭“說說診斷的依據,”
楚牧組織著措辭“按脈象來看”
一番話說完,李老點了點頭,沒否認,也沒贊成,反倒是話鋒一轉道“既然如此診斷,那藥方如何開”
“藥方”
楚牧有些遲疑,診治的話,照本宣科也能分辨一二,但開藥
沉吟片刻,楚牧略有些不確定的出聲“按藥方論之記載,陽虛陰盛,溫補為上,首要為去寒扶陽。”
“以伏鱗草去寒,龜壽扶陽,再以青芍,白露”
聽完楚牧所言,李老未曾言語,執筆沾墨,洋洋灑灑在紙上寫下了一篇藥方,遞到了楚牧手中。
“按藥方抓藥,你好生琢磨一下。”
楚牧接過藥方,僅僅只粗略掃了一遍,卻瞬間就有種豁然開朗之意。
他只照本宣科的想著陽虛陰盛,但又到底是哪里的陽盛又是哪里的陰虛
又為何會陽盛為何會陰虛
知人,知藥。
人知不徹底,藥也知不徹底。
如此,不可謂不淺薄也
順著這藥方聯想下去,他一直欲琢磨輔助習武的藥方,不也正是這個道理嘛。
氣血修行,納五氣煉化,蘊養五臟六腑,讓人體向非人轉變的同時,人體陰陽五行,也自然會隨著這個轉變,而逐步平衡擴增。
輔助氣血修行,自然也要講究對癥下藥,只不過這個癥,非是病癥,而是對應人體五臟六腑,對應人體陰陽五行。
和治病救人,幾乎是同樣的道理。
區別只是在于,一個是對癥下藥,去除病癥,讓人體陰陽五行重歸平衡。
一個也是對癥下藥,讓人體陰陽五行,在氣血修行的體系之中,平衡增長。
隱隱約約,楚牧覺得,自己似乎抓住了關鍵點了。
將藥方抓好,目送女子離開,楚牧便怔怔的望著這張藥方,腦海之中的自身所學,與女子的病癥以及這張藥方,一次次的交相呼應,一次次的梳理思考。
許久,楚牧才稍稍回過神,目光挪轉,隨即定格在桌面上的數冊醫書之上。
從中抽出一本,書名“病癥”,非是傳統的醫書,而是李老所著,即整理其行醫以來遇到的諸多病癥以及診治藥方。
以往,楚牧觀之,因醫學底蘊不足,總有些云里霧里,故而粗略翻閱后,便擱置起來。
眼下,楚牧覺得,這一冊“病癥”,恐怕才是他所閱醫書之中,最重要的一冊。
沉吟些許,楚牧拿起這一冊病癥,書封翻開,其中字體映入眼簾。
只是片刻,楚牧便深深的皺起了眉頭,以他目前的所學,眼前所著,還是太深奧了。
他代入書中的李老角度,病癥清晰的情況下,試著模擬藥方,最終卻與標準答案再次南轅北轍。
楚牧瞥了一眼光幕面板上又再次積累不少的“靈輝值”,沒有猶豫,心念一動,“靈輝加持”降臨。
專注,依舊是那般專注,但原本的思維,卻已然躍遷。
雖依舊復雜深奧,但智慧思維能力躍遷之下,理解接受能力,卻也同樣隨之躍遷。
一頁,一頁翻閱。
時光荏苒
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