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倒還好說,可是鼓書確實令人犯難,因為這東西大部分都是講古,沒有歷史沉淀下來的傳說話本,生硬的拋出一段故事來,還要引人心思,那就只有神仙志怪類的東西了。
所以杏兒仙挑出來的關于歷史、公桉之類的,就都被拋棄了,留下些志怪傳說,寓言短篇,還有些夸景兒的,夸人的練習小段兒。
如此一來所有的長篇基本都被拋棄了,留下的也都是聊齋里的各色故事,倒是有一段三戲白牡丹是個長的關于呂洞賓短的有七段,只有這一個長篇。
鼓書也有譜,甚至還有簡譜,只不過真唱起來,對著這譜肯定是不行,因為太多技巧是譜子里體現不出來的,就得真正的唱出去,要么有個樣子,要么自己研究自己的風格。
康王這風格肯定和雙胞胎合不到一塊去,那倆妮子自己試過那段重整河山待后生,和康王那種燦烈豪壯完全不是一路,倒像是少女送情郎出征的味兒。
問下來,果然,玉珠兒聲音柔細,唱腔百轉千回,最擅的就是兒女情長才子佳人兒,跌宕起伏的公桉、游俠、神鬼都不碰,更不用說沉重的演義、王朝了。
姐姐陳玉耳稍微好點,性格穩重,雖然沒有自家老娘那么柔美,但是占了個清脆妖嬈,也別有風味,妹妹陳玉珰卻得了個渾厚,偏偏嗓子又亮又高。
都是女思夫,姐姐多少還能說是個寡婦懷春,妹妹那是要陣前招夫,搶了書生回去當壓寨相公的模樣。
但是玉珠兒不會別的唱腔,指點不出來,要不然她怎么那么踏實就把姑娘送來學藝了呢,就是因為康王這邊兒是走軍陣王朝路子的。
其實姐妹倆在學校里首老師們指點,自己什么樣都清楚得很,私底下也唱過別人的曲兒,都很不錯,可是曲藝這東西就這樣,你不拜人家的門子,就不能唱人家的東西。
所以遇到康王這邊有從來沒聽過的段子,她們才那么興奮,哪怕只有一個,那也是能唱出去的,證明自己能行,不至于墜了母親的名聲。
她們也沒想到,康王甩手就是長短一百多篇,姐倆兒分這也足夠吃一輩子的了。
看著被塞到手里,厚厚的一本資料,在一邊看熱鬧的計宜民連連咋舌,這師傅拜的值。
康王只點著其中一段兒贊戟的詞,隨意的唱了一下,他的唱法,在斷句和換氣方面,和本世界的技巧有著非常大不同,更講究音韻,對音律和詞句的完整,并不是那么在意,主要的表現之一,就是各類墊節奏進去的虛詞。
比如他唱這段,有一句“豹尾搖動戰將驚”,但是唱出來,卻是“豹尾搖動那戰將驚”,中間的“那”,就是虛音的墊詞兒,為了補全曲子的節奏,不空拍子。
這在本世界,是沒有的,他們更注重詞義的完整性,律動倒也是根據個人習慣調整。
至于換氣一般來說低于四分鐘的唱段,他不用換氣,如果不太激烈的,六七分鐘也行。
這就是職業者的優勢,只不過很少有人拿這個去當偶像謀生,多少是有點掉價的。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