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國之四維,雖然康王不喜歡現在的儒生,但是人家老祖宗說的話在理兒當然,管仲這個人,儒家也是不認他做祖宗的,不過法家么,現代人也都認為是儒門的分支,這自然是因為儒門把荀子認作是儒門先賢的原因。
荀子的徒弟一個儒士都沒有,從韓非到李斯,再到徒孫賈誼,全都是法家拂士所以就知道為什么賈誼能寫得出來過秦論
管仲可是荀子的先賢,而荀子也確實看不起管仲。
而儒門現在既然有儒教位列三教之一,自然是因為儒門也有廟,而且各地的廟還相當的多呢。
康王之所以把禍國這罪名抬出來,就是因為這個正祀的位置,儒門是最容易鬧事兒要出來搶的。
歷朝歷代古今中外,但凡是釋宗坐國,這個國就沒有好的,就沖這個不吉利的勁兒,釋宗就不會爭國祀,可這天地眾神究竟是誰,儒門定然要引經據典好生說道說道。
到底是祭祀天地正神,還是祭祀三皇五帝,人族圣祖。
為什么地官里城皇判官大多都是儒生不就是他們爭來的呢。
山神土地官兒小事兒多他們瞧不上,水官他們得有那個本事啊,這自古以來人做的水官,便只有都江堰李二郎,和寫了葬經、水經、山海經注的術士郭璞了。
天官里倒是有不少讀書人,但那都是誰啊比干,太公便就是甲子太歲,生時死諫,后來那也曾官封大將軍,一柄飛電筆桿槍也是威名赫赫,真正是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的主兒。
現在這些在老祖宗面前便只能說是識字,敢說自己讀過書,戒尺都要打到飛起。
所以康王就要防著這些人搗亂,國之大事,在祀在戎,如今軍事進展良好,要是在祭祀上出了問題,前功盡棄不說,萬一動搖國本,康王是萬萬不許的,哪怕是犯忌諱,也要展示一下自家的刀有多利。
便要讓那些人明白明白,什么叫做赤眉英雄,綠林好漢。
康王一貫的不會遮掩,欽秤砣作為行走,也就是外交專員,察言觀色,話里聽音的技術那自然是頂尖兒的,康王話音未落,他就知道這位大王是什么態度了這也是他最期望的,畢竟他也是道門中人。
天師府雖然現在不是道門持牛耳者,但是天下大醮,奉天祭祇,這個活兒四千年了可從來都沒讓出去過,要是在這時候被人拿翻了,可不只是丟臉那么簡單所以爭祀必然禍國。
欽秤砣得了這句話,急匆匆的回去復命,康王卻覺得的不太踏實,他自己知道,萬兵城已然入劫,想要提前知道敵人做什么,這恐怕不現實了,但是尼貢搞出這么大動靜,卻一點征兆都沒有,這也是不正常。
尤其他竟然完全忽略了國外的反應和變化,雖然他確實在這方面不擅長,但是忽略似乎也不應該好像之前他就上過類似的當呢。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