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稻田中種滿了江南的粳稻,而這也是吉林城的新產物。
明代江南粳稻畝產在三石左右,但成熟周期和后世東北水稻一樣,都是五個月左右。
這個時代的東北,一年之中屬于溫期的月份只有五月初到九月中旬,不足四個半月,因此江南粳稻是否能長成朱高煦十分好奇,為此專門開了十畝的試驗田。
在朱高煦看來,哪怕這十畝田中只有一畝水稻適應了東北的環境,對于他來說也是值得的。
唐宋時期的吉林都能種植水稻,哪怕明代比唐宋的平均氣溫降低了兩度,卻也不可能說根本無法種植水稻。
從他往前世隔壁農業單位學來的知識,平均氣溫下降一度會導致糧食產量降低一到一成半,但只要人工照顧好,作物依舊還是可以存活的。
所以他想試試看,在如今的吉林到底能不能種植水稻,即便不能,他就不相信他不能培育出耐寒品種。
日本和韓國人都能做成的事情,沒有理由他做不成。
如今這批水稻只是他嘗試性播種,如果到九月中旬吃不了,那他就會效仿后世“先育苗后插秧”的辦法種植水稻。
他已經讓人在城中開辟了試驗田,盡管這個時代沒有塑料布來給他來建造溫室,但漢人也有類似的溫室手段。
西漢時期,太官園已經掌握了在冬天利用“溫室”培育反季節蔬菜的技術。
他們建起密閉的“溫室”,全天不間斷地利用“蘊火”來升高室內溫度,培育了包括韭菜在內的最早的“大棚蔬菜”。
到了北魏時期這項技術被改進,人們開始利用地窖燃火升溫的方法進行冬季反季節蔬菜種植。
這技術傳承到唐代后,人們利用溫泉水創造適合的溫度來種植各種反季蔬果。
在宋代,除了栽種反季節蔬菜,人們還會用溫室來培育反季節鮮花,而元代則進一步改進,漢人開始利用“馬糞”中的微生物繁殖、分解、發酵時產生的熱量來為溫室增溫。
相較于之前的“燃火增溫”,“馬糞增溫”的方式更加簡單易行。
不過以的方法不管是哪一種,它們的成本都不算低,所以朱高煦想出了簡易版的溫室育苗辦法,不過這得等到明年三月份才能實驗。
想到這里,他翻身下馬,親自到了稻田間去查看水稻情況。
由于正值盛夏,水稻的長勢還算不錯,唯一的瑕疵就是比起同季節的江南水稻,它們太過細小了。
“殿下,這么看的話,恐怕撐不到成熟就得提前收獲了。”
林粟在南京有自己的田地,雖然他是租給別人耕種,自己收取租子,但他自己也同樣會種地。
如今這十畝試驗田里的水稻在他看來,頗有一種病懨懨的感覺。
“先試試,如果不行,再試試我的其它辦法。”
朱高煦望著這十畝水稻,眉頭緊皺的回答,隨后才不舍的回到了土路,將目光放到了四周的田地中。
在四周的熟田里,小麥與蜀黍長勢喜人,雖然也不如在中原時強壯,但起碼比這十畝水稻強壯多了。
望向遠處,朱高煦可以看到遠處炮臺山下正熱火朝天,數千健婦駕馭耕牛和挽馬在翻耕荒地,將隱藏在荒地中的石頭逐個清理。
相比來時,吉林城的耕地經過不到四個月的時間,數量已經翻了幾乎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