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增設兩個千戶”
十月如期而至,當春和殿內的朱允炆得知了吉林衛增設兩個千戶所的消息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皺眉。
從去年到今年他一直在忙碌瓦解朱棡在朝野下的勢力,但架不住朱棡不安分。
如眼下,在朱允炆的桌,正擺放著一根比起正常明代稻苗大了許多的稻苗。
這是今年秋收后,朱棡讓人快馬送來的水稻,這水稻有一莖九穗,每穗有百粒以稻谷。
這樣的水稻,被稱為“嘉禾”,翻譯過來就是預兆祥瑞的水稻。
它能獲得這樣的稱贊,也是實至名歸的,畢竟若是整個山西的水稻都能達到這種程度,那就代表山西的水稻畝產達到了平均二石三的畝產。
這還是在山西,若是放到水利配套充足的江南來,起碼能達到四石。
要是天下水稻都能如此,那大明百姓過的可就舒服了。
老朱注重農事,朱棡尋這樣的水稻來,無疑是想讓自己重新回到老朱的眼前。
“殿下,這水稻還種嗎”
東宮太監李權小心翼翼詢問朱允炆,朱允炆卻抓起那水稻仔細看了看,瞇了瞇眼“種,自然要種”
回應間,朱允炆看向了桌的另一本奏疏,其內容是削減宗室俸祿的具體規定。
原定親王歲用祿米各五萬石,可經過這次削減,親王歲給祿米僅剩萬石,而郡王只有二千石,其余鎮國、奉國等將軍,中尉的俸祿盡數被削減。
盡管這其中,渤海郡王與靖江郡王在俸祿被定性為了親王級別,但不管怎么說,這次的歲俸削減,都是削弱藩王的一次手段。
朱高煦那兩萬祿米被減半,其它親王更是被砍去八成。
這樣的結果,讓朱允炆很是高興。
削減歲俸祿米,為的就是藩王兵馬難以養兵,只能依靠朝廷,繼而削減他們對兵馬的控制力,不過
朱允炆低頭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稻穗,他很清楚這樣的手段對于秦晉燕周等強藩毫無作用,因為他們斂財的手段并不僅限于俸祿。
他們是這樣,朱高煦也是一樣。
“江南的毛皮生意,他倒是做的紅火。”
朱允炆放下稻穗,摸了摸自己脖頸處的狐裘,聞言的李權也躬身道“想來,渤海郡王便是通過此道,才得以養軍六千的。”
“來年就是八千了。”朱允炆意有所指,但卻并不以為意。
八千人,能做什么
比起他,朱棡和朱棣、朱橚才是他朱允炆需要對付的對象。
這其中,首當其沖的依舊是朱棡。
“西南的戰事加快速度,不然下面的人心慌,孤的心也難安。”
“你派人去告訴魏國公,移民西南需要錢糧,而朝廷這些年入不敷出,只能靠吃以前的存糧過日子。”
“他再這么慢下去,怕是朝廷就要坐吃山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