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說出自己想法,李景隆卻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對的,作揖回禮“若是再來三兩次這樣的北巡,想來兀良哈諸部只能遠遁漠北了。”
“朝廷要的,就是他們遠遁漠北。”朱元璋也毫不掩飾自己的戰略目標。
為了讓李景隆和朱允炆理解,他特意看了二人各自一眼,并進而解釋道“高煦次北巡,依托水路直插兀良哈山,因此朕便想,如果可以走水路,那便要大力成全吉林,在吉林大力屯墾。”
“日后若是吉林可以成為關外糧倉,便可依托水運深入漠東,將兀良哈諸部驅逐去漠北。”
“只要兀良哈諸部離開,大寧的戰兵可以北筑城,讓大寧一帶成為后方,讓屯兵安心屯墾。”
“高煦給朕的家書之中寫過,那惱溫江游相比較遼河與松花江沿岸開墾更困難,但地下水源豐富,若是要打井,往下丈許便能出水。”
“若是能驅逐兀良哈諸部,只需要在哈剌兀山脈東側沿途設置十余個千戶所,就足夠讓漠東安穩下來。”
“從他早前獻來的地圖來看,只要這小子沒說假話,那一旦驅逐了兀良哈諸部,日后朝廷就不用每年耗費二百余萬石去維持大寧和遼東了,完全可以讓當地屯兵轉兵為民。”
朱元璋的思緒還是清晰的,眼見更是不用多說,他一直都知道控制漠東的好處,唯一擔心的就是漢人不能再那里好好屯墾生活。
可當朱高煦將詳細的漠東情況通過家書與圖紙告訴了他后,他很快就放下了這種后顧之憂。
“若真是如此,那朝廷的負擔可以降低許多。”
李景隆也沒有懷疑朱元璋和朱高煦的眼見與看法,既然朱高煦都說惱溫江游可以耕種,那一旦大明通過移民實邊來控制漠東,加去年設置的開平五衛,那大寧與遼東即將成為大后方。
只要他們成為大后方,那當地的許多軍戶就可以由軍轉民。
沒有了沉重的衛所行糧與月糧負擔,朝廷的錢糧便可以節省出二百余萬石。
那可是二百余萬石,若是投入到了西南與西北,毫無疑問將更進一步的擴大和鞏固西南的三宣六慰和西北的關西七衛。
要知道大明眼下在甘肅等西北重鎮和云南的投入,也不過就才二百萬石。
如果再投入二百萬石糧食下去,當地的戰兵完全可以翻一番。
這些地方的戰兵若是翻一番,三宣六慰和關西七衛立馬就會老實下來,繼續當大明朝的乖兒子,東察合臺汗國也會火急火燎的跑來認親戚,烏斯藏與朵甘這兩都司的土司與番僧也會更恭敬。
因此,能否拿下漠東,亦或者能否在拿下漠東之后進行屯墾,讓大寧與遼東徹底解放,這是朱元璋最為關心的事情。
正因為它的重要性顯露出來,朱元璋才會決定再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北巡。
他寧愿連續幾年花費數百萬石去解決漠東的問題,也不愿意一輩子的穩定投入二百萬石糧食來維持防線。
“可是爺爺”
朱允炆不合時宜的開口,并在吸引眾人目光過后作揖回禮“若是還要進行兩三次北巡,那山東與直隸的常平倉恐怕難以為繼。”
朱允炆這話讓朱元璋皺眉,李景隆也是閉口不回答。
顯然,他對這位太孫的軍事見地難以形容。
倒是朱元璋見李景隆不開口,便心里不舒服的反問朱允炆“錢糧不拿去征戰,難不成留著像前宋一樣交歲貢嗎”
“孫兒不是這個意思,孫兒只是覺得是否可以慢慢來。”朱允炆連忙解釋,一旁一直未曾開口的朱高熾也為他開脫道
“皇爺爺,太孫并非是這意思,只是近三年來,朝廷連續發動北巡,耗費錢糧足有數百萬,雖說殺了不少胡兵,俘虜不少牧群,但終究是用黃金打乞丐,得不償失。”
“話不能這么說”見有自己表現的機會,朱濟熺也沒有放過,連忙起身作揖反駁道
“如皇爺爺所說一樣,寧愿拿著數百萬錢糧去打人,也不讓人來家中劫掠。”
“眼下舍不得這數百千萬的錢糧,日后就得忍受每年防備胡兵,數十年如一日的備邊。”
朱濟熺說完,也不忘向朱元璋獻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