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不可”聽到朱允炆要裁撤吳高,齊泰硬著頭皮開口“吳高是總管遼事的最佳人選,若是裁撤,遼事恐怕會糜爛至遼西,更何況那耿瓛如今死守沈陽城,被渤海庶人以騎兵圍困,軍令無法通達,如何指揮遼東都司兵馬平叛”
“最佳”朱允炆對齊泰十分失望,他再度質問“先生口口聲聲說吳高為平叛最佳,可朕沒有看到一級斬獲,沒有看到叛軍停下腳步,反而是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中,便讓遼河以東幾乎成為叛軍的地盤。”
“耿瓛身為副將,尚且知道沈陽不可放棄,可江陰侯卻半月之內連棄三萬、鐵嶺、蒲河等諸多衛所城池,這教朕如何信他”
“耿瓛指揮不了,便讓劉真指揮三軍,朕不信江陰侯能打的仗,劉真就打不了”
“朕不求劉真能擊敗叛軍,但只要他別讓叛軍半個月就包圍遼西半數以上城池,這便是大功”
朱允炆聲音并不重,但在眾人耳中卻十分沉重。
當然,與他一樣看法的,還有方孝孺、黃子澄、暴昭等文官,只有李景隆等人清楚吳高的打法沒有問題。
堅壁清野、用空間換時間,這并沒有任何問題,以朝廷的體量,完全可以在戰后恢復遼東民生,這是能最小代價擊敗朱高煦的手段。
只是可惜,誰也沒想到朱高煦會突然拿出比朝廷還要犀利的火器,并且還有比遼東多得多的騎兵與挽馬、軍隊。
這三者加在一起,遼東都司便難以抗衡,也讓遼東許多城池被圍成了一種定數。
現在朝廷不僅在遼東戰場節節敗退,河北戰場更是如此,因此朝廷需要一場大勝來刺激朝堂,威懾地方藩王。
吳高這次,算是撞在箭頭上了。
“燕庶人近況如何。”
將遼事拍案過后,朱允炆開始關心起了北平的朱棣。
齊泰聞言,只能將思緒從遼東挪到北平“叛軍自奪下懷來與居庸關、開平等地后,便撤軍回到北平休整,想來死傷不少,近來在招募兵馬,整兵南侵。”
“朝廷這邊,長興侯已經抵達開封,只等湖廣、河南、山東等處兵馬集結,便可揮師北上,平定叛軍。”
“多少兵馬才能開拔”朱允炆沒有心思說這些場面話,他只想知道什么時候能出兵,什么時候能平定叛亂。
“眼下已然調動三都司十三萬大軍,除了負責監督襄陽的兩萬兵馬未動外,其余戰兵已經盡數在前往開封的路上,目前已經抵達的有九萬六千余人。”
李景隆在關鍵時刻開口,朱允炆見狀也皺眉質問“燕庶人眼下有多少兵馬”
“招降居庸關、房昭及開平等部降卒后,約有六萬人,其中騎兵約五千,步卒約五萬六七千人。”李景隆如實回答
“除守城兵馬以外,大約能調動三萬人與長興侯交戰。”
“此外,都督府已經派人從山東登船,走遼西送軍令給北平行都司指揮使卜萬,要求卜萬在扼守燕山的同時,調騎兵四千與山海關吳壽安等部五千步卒試圖收復永平。”
李景隆訴說著前方的情況,朱允炆緊皺眉頭“那渤海叛軍缺糧,燕逆呢”
“北平、通州儲備倉皆有不下三十萬石糧食,加上永平、北平各縣常平倉、儲備倉約有四十萬石,以及被燕逆攻陷的居庸關、懷來,恐怕燕逆手中之糧秣不下二百萬石。”
李景隆汗顏開口,畢竟北平西有太行山,北有燕山,這兩條山脈使得北平農業情況十分不錯,歷年來北平都不需要朝廷怎么費心糧草問題,其賦稅繳納在北方僅次于山西與山東之后,比渤海與遼東、大寧好上太多了。
只是他這么一說,殿內群臣便有些支支吾吾了。
在這殿內的文臣,大多都是支持削藩的,可眼下的局面,盡管看上去還在掌控中,但距離文臣們所說的數月即可平藩卻差距太大了。
別的不說,單單就眼下的叛軍兵力來看,若是遼東與北平各軍沒有夸大叛軍兵力,那叛軍之數便是燕逆六萬,渤海叛軍約四萬,合計十萬。
十萬之數,這數量可不少了,雖說耿炳文及大寧、遼東幾處加起來約有二十幾萬大軍,但想要短時間解決這十萬叛軍,恐怕會十分艱難。
朱允炆掃視著群臣的表現,心里十分失望。
若不是他手中還有數千萬錢糧及數十萬戰兵,恐怕他也無法如此冷靜的應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