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馳騁淮南
清晨、在朱允炆與群臣討論的同時,經過一夜休息,朱高煦算是養足了精神。
隨著他走出屋舍,街道上充斥著許多兵卒。
渤海四萬兩千兵馬,已經有三萬渡過了黃淮水道。
先渡河的兵卒已經穿戴甲胄防守,后渡河的兵卒則是沿街蓋著氈子休息。
渡口的房屋有限,并不是所有兵卒都能進入房屋休息,不過從房屋休息起身的兵卒,會叫醒沿街睡覺的兵卒進屋休息。
每間房屋,至少擠著十幾二十人。
朱高煦休息的很好,因此簡單吃過了些軍糧煮沸的稀粥后,他便一直在一個無主的茶棚下坐等大軍全部渡河。
他預先設想的是要在云梯關耽擱兩天,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趕在黃昏前讓全軍渡河應該不是問題。
“殿下,您醒了”
孟章帶著趙牧、塔失等人從街道遠處走來,在見到坐在茶棚下的朱高煦后,他們連忙小跑過來。
“正午前,剩下的能渡過河嗎”
朱高煦直奔主題,孟章卻搖頭“起碼要到黃昏,我們手中渡船不夠。”
“嗯”朱高煦頷首,而后又問“朱成功、崔均他們在何處”
“按照您昨夜休息前的吩咐,他們在海上休息,留了一艘船在云梯關的渡口等您消息。”
“好,我先想想”
得到答案,朱高煦開始思考如何渡過長江。
從四川到東海,數千里長江水道成為隔絕南北的天險,哪怕到了二戰時期,控制長江上游的勢力,依舊能給下游造成不小的麻煩。
二戰之后的渡江戰役,明明南方已經無法組織戰略性的有效防御,可依舊帶給了渡江大軍不小的傷亡。
鴉片戰爭時,如果不是清廷不重視,連英軍艦隊探查長江水文都不加阻止,那英軍也不會那么輕易的就能拿下鎮江,停泊南京。
相比較之下,朱元璋的眼光就比較長遠。
老朱由北向南的三重防御體系朱高煦自己很了解,對于老朱布置的長江防線,他更是無比清楚。
興許是當年李察罕帶給老朱的壓力太大,因此在構筑長江防線時,老朱對江北始終是留了一手。
首先在江北之地,能獨自建造超過一千料大船的船廠很少,老朱幾乎將善于制造千料船只以上的工匠,全部遷徙到了江南。
因此,就造船業來說,江北完全造不出能與江南比擬的戰船。
此外,老朱還在長江南岸和長江之中的沙州修筑炮臺,合計三十六島,七十九處。
最后,在城池修建上,雖然京城的外城郭是夯土城墻,只在城門處修建了夯土包磚的城墻,可內城卻是實打實的夯土包磚,甚至部分重要城段是用青石條壘砌起來的。
如果說夯土包磚的城墻,朱高煦還能依靠艦炮破壞,那對于青石條壘砌的近長江內城段,他就完全無能為力了。
這些城段,哪怕到了二戰時期,都得靠工兵爆破才能炸毀,就他手上的滑膛炮想要打垮這些地方,即便把炮彈打完也沒用。
因此,老朱對長江或者說京城的防御,可以說做到了這個時代的極致。
即便北兵南下,也無法建造出大于江南的戰船,而這個時代的水戰,主要還是以短兵接舷作戰為主,火炮只在船首和船尾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