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已經安定,現在的他就是等著自家老爹南下把臟水接下。
至于這內城,自己可不能這么待下去,還是去外城大教場安全些。
思緒間,朱高煦已經帶人出走宮城,往南邊大教場趕去。
同時,各城守將聽聞皇帝自焚,紛紛棄了兵器投降。
黃子澄、齊泰等人被抓時正在組織鄉勇,倒是方孝孺、暴昭等人被抓時一個個的都在府邸里蹲著。
對于這群人,朱高煦也懶得見他們,反正讓孟章抓人封府,除了日常吃食和柴火滿足外,基本都被圈禁起來。
京城四日的亂象,僅僅一日便被渤海軍維持回了原貌。
有朱高煦三申五令在先,哪怕是沒有什么文化的女真八衛也不敢亂來,只是按照孟章的吩咐抓捕建文期間以“舉薦制”登上廟堂的文官,以及他們牽扯出來的其它官員。
在京武官兩千四百余人,文官三千六百余人,基本有三分之一全部遭到牽連。
此外,經過渤海軍三申五令,卻還敢抬升物價的商賈也被盡數抄家懲辦,試圖從宮城偷盜物品出宮的太監全部杖斃,宮女被扣留教坊司,京城十二樓官妓被勒令閉樓。
一時間,整個京城恢復了祥和,上游被楊展堵截的大批河柴也通過秦淮河運至京城內,以正常市價出售。
第一日百姓們還人人自危,但隨著第二日開始,眼看渤海軍沒有找平民的麻煩,居住的地方也都是城墻箭樓或者街道的帳篷后,百姓們也開始大膽的繼續自己的營生。
“府庫確實充裕,仗打成這樣也難怪憋屈。”
大教場,熟悉的院子內。
當朱高煦把手中文冊丟到面前的桌上,在他面前已經擺好了上百本文冊,并且都已經被他翻閱。
站在他跟前,孟章、楊展、崔均、徐晟、陳昶、塔失等人等待他訓話。
朱高煦知道,爵位什么的可以等等,但賞賜絕對得發,渤海軍這一路南下基本很少拿到賞賜,但朱高煦都記下了。
“孟章,我差弟兄們多少東西了”
“回殿下”孟章汗顏走出來,連忙作揖道“賞田大約八十七萬六千畝,賞錢八十六萬余貫,糧食四十六萬石,此外還有弟兄們的撫恤田八萬九千余畝,撫恤口糧四萬六千二百石。”
“倒是不多。”朱高煦聽到這串數據,倒是財大氣粗的表示不多。
現在的他可以說發了橫財,朱允炆留給了他在京儲糧七百余萬石,西南銅錢二百六十四萬貫,還有各類布匹和雜物,以及十幾萬套甲胄和兵器。
就這些東西的價值折色起來,起碼也價值八九百萬貫,而這還只是京城一個城池的情況。
當然,朱高煦并不知道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了多少遺產,但就眼下來看,只要能順利接管天下,能到朱高煦手中的起碼不低于三千萬貫。
“郁新請出來了嗎”朱高煦詢問孟章,孟章卻搖頭道“郁新辭官回鳳陽臨淮了,得花些時間。”
“倒是黃福和夏原吉聽聞殿下任用,也沒鬧出什么事情,老老實實的走馬上任了。”
“那個夏原吉說,各地水次倉和常平倉、儲備倉的糧秣應該還有三四千萬石,僅有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前的二分之一不到。”
“二分之一”朱高煦詫異一聲,他倒是佩服老朱挺能存的。
不過他轉念一想,自己要是有六七千萬石儲糧,他能把北大荒開發提前幾百年。
哪怕速度不如后世,但日后北京的糧倉起碼有了,不用等著江南賞飯吃了。
“對了殿下,昨日也抓了不少商賈,查抄了不少家產,這是文冊。”
孟章又遞上了冊子,朱高煦見狀接過,大致翻了翻。
犯事的行商很多,合計五十七家,其中不是背靠武勛就是一些文官,對于他們,朱高煦還是得分別處理。
“家產暫時充公,先把所有的賞錢發下去,然后”
朱高煦看向楊展和崔均“崔均伱親自走一趟,和鄭峻一起統轄所有水師,搜集商船,沿著運河北上,將水次倉的糧食分出半數運往遼東。”
“另外告訴登州的孫鋮,將登州、青州、萊州半數以上百姓都遷往遼東,給予他們農具,每家五年不用繳納賦稅,每人每年發六石口糧來開荒,開荒田地全部寫好地契,歸當事人所有。”
“是”聽到朱高煦要開發遼東的話,崔均立馬激動作揖。
在這的人沒有幾個是傻子,遼東和渤海、大寧是他們的老巢,自然得好好運作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