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鈔的價格好不容易被爺爺穩住,這下又被建文敗壞,如今只能我們父子為他擦屁股了。”
“金銀存入朝廷,不過今年繼續實施以鈔抵稅,并且是在整個江南一京二省實施。”
朱高煦要繼續以鈔抵稅惠利江南,不過這次他惠利的可不是鄉紳了,更多的是百姓。
朱允炆的濫發寶鈔致使寶鈔價格走低,百姓對寶鈔沒了信任,因此朱高煦得來一次大規模的寶鈔回收。
“那得浪費多少錢糧”朱棣咋舌,他不敢想一京二省以鈔抵稅會花多少錢糧。
對此朱高煦輕笑一聲,隨后開口道“我算過,如果以一石糧食一貫鈔回收,那便能一舉回收七百萬貫。”
朱棣已經下旨對天下賦稅蠲免一半,也就是說今年包括軍屯在內,朝廷的收入不會超過兩千五百萬石。
現在朱高煦再利用以鈔抵稅回收七百萬貫寶鈔,雖然百姓肯定吃了虧,但起碼能回本一點,而朝廷也可以借此穩定提升寶鈔價格。
老朱發出去的寶鈔太多了,可以說透支了大明寶鈔的信譽。
朱高煦日后還準備繼續用寶鈔呢,因此必須把信譽補全。
反正在他印象里,接下來幾年大明基本不會發生什么事情,所以沒有必要在意錢糧。
“你都把錢糧花了,怎么錢生錢”
朱棣皺眉看著朱高煦,他雖然也擅長搞錢,但花錢搞錢的事情他還是不熟練。
對此,朱高煦也看向了朱棣“我準備組織一次下西洋,并且在西洋設立貿易點,讓大明的貨品能固定在南洋、小西洋沿海各國出現。”
“我算過,僅此一筆,朝廷每年起碼能收入價值二三百萬貫的金銀。”
下西洋有多賺錢不用多說,后世詬病的原因是在于下西洋的財貨都進入了皇帝的內帑,盡管朱棣沒有貪戀金銀,并且把它們都投入到了國家上,可對于當時的大臣來說,一個香料折俸讓他們成為了下西洋的受害者。
朱棣和宣德其次下西洋的香料,一直作為俸祿發到了成化年間才用完。
群臣們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氣,結果一聽說成化也想下西洋,連忙將他的想法阻止。
要是讓他再下一次西洋,文官們這輩子都別想拿到工資了。
吸取教訓,朱高煦可不準備用香料折俸來惡了文臣,起碼要拉攏一部分才行。
下西洋為什么間隔時間越來越大,說白了還是沿海各國土著積攢了幾百年的金銀財貨,你鄭和來一次就被收刮干凈了,不給幾年恢復,他們就算知道金銀銅礦和當地的珍珠珊瑚是好東西,他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開采。
按照最反對下西洋的劉大夏說法,下西洋一次得耗費幾十萬錢糧來看,這個規模對于年入五千多萬錢糧的大明來說簡直九牛一毛。
原本朱高煦還以為是劉大夏黑不到點子上,結果他來大明看了造船價格后,他只能說劉大夏已經盡力去黑了。
“我準備讓鄭和、楊展、崔均、鄭峻四人主持這次下西洋,同時在呂宋、巨港設置兩個宣慰司。”
有朱棣的正確答案可以抄,朱高煦自然知道怎么抄作業。
朱棣搞了個呂宋總督和舊港宣慰司,朱高煦也要搞,而且搞得還要好。
呂宋那地方別人不知道,朱高煦還能不知道
不管是北邊的呂宋島還是南邊的棉蘭老島,這些地方充斥著大量的金礦和伴生銅礦,除此之外還有鐵礦和煤炭等東西。
更重要的是,當地的土著雖然數量近百萬,但他們的文化程度頂多停留在氏族制度時期,唯一一個國家還是十年前蘇門答臘移民遷移過去弄出來的蘇祿國。
朱高煦想要同化他們可太簡單了,無非就是恩威并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