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著離場后的冷清,徐氏嘆了一口氣,朱棣聞言則是一言不發,繼續吃著上桌的飯菜。
其實他也知道,讓朱高熾和朱高燧盡早就藩是對的,但他心里也有些舍不得兩個兒子。
只是留下他們,他真的不知道這兩個兒子會引發什么事情。
想到這里,就連他都希望朱高熾和朱高燧趕緊離開,因此他抬頭看向王彥“狗兒,讓戶部和工部盡早修建好漢王府和趙王府。”
“奴婢領命”王彥見狀應下離開,徐氏也沒繼續討論就藩的事情,而是與朱棣說起了這幾個月的瑣事。
相較于他們,朱高煦就顯得有些忙碌了。
帶著郭琰返回春和殿后,他便讓郭琰休息去了,而他自己則是召來了亦失哈、鄭和兩人。
兩人是第一次見面,經過朱高煦介紹后,便都熟絡了起來。
入座后,朱高煦也沒有藏著掖著,而是直奔主題。
“六府二州的六萬匹民馬過兩日就開始遷徙北上了,要養好馬,就得喂好料。”
“山東的軍屯田已經改為了民田,不過對于當地的田畝種植什么,朝廷也有要求。”
“當地的均田,七成由分到田的女真百姓和普通百姓自己選擇,剩下三成必須定為豆田。”
“我算過了,三成田就是四百萬畝,四百萬畝豆田能產出一百五十萬石馬料干豆。”
“既然如此,朝廷就定下地方,每年在登、萊、青三州購買馬料干豆運送遼東、渤海,專給馬場。”
朱高煦一開口,便是四百萬畝豆料。
亦失哈聽后,當即開口道“按照山東豆價,四百萬畝豆田產出約四百五十萬石豆子,如果按照渤海的五賦一,那就是上交九十萬石,存在手中三百六十萬石,以價錢來回收,價格就是一百一十萬貫左右。”
“這四百五十萬石制作成為馬料干豆,也就是一百五十萬石,不過關外的馬場需要那么多豆料嗎”
亦失哈對關外馬場是否需要那么多豆料表示質疑,畢竟按照正常的軍馬來說,每日也不過是三斤馬料干豆,偶爾還得消食,一年頂多七石。
一百五十萬石馬料干豆,這都能養二十多萬軍馬了,民馬根本吃不了那么多。
民馬的飼養方式,頂多每天一斤豆料加十斤草料就足夠,一年頂多二石五斗豆料和三十束草。
這么算來,朱高煦這一百五十萬石馬料干豆,足夠養活六十萬匹民馬。
“算上這六萬匹民馬,我們在關外有多少民馬和軍馬”
朱高煦沒有回答問題,而是提出新問題給亦失哈。
“哈剌兀死后,兀良哈每個月都有人南下投靠我們,他們的羊群我們保留,但牛群和馬群都被奴婢收集,按照您交代的放置在了吉林、長春、肇州、韓州等處牧場。”
“眼下,這四地牧場有馬場十五處,有軍馬七千八百余匹,民馬三萬七千六百余匹,算上六府二州民馬就是接近十萬匹。”
“除此之外,還牧有牛群四萬四千余頭。”
“這些馬群和牛群,每年都能增長三成左右,如果按照殿下您這種豆料配給充足的養法,頂多五年,民馬數量不下三十五萬匹,牛群不下十五萬頭,軍馬不下三萬匹。”
“當然,奴婢說的這種增長速度,是將它們全部放養牧場和馬場之中。”
“如果還要從中挑選挽馬、耕牛去參加開荒和耕種的話,那肯定達不到這么多。”
相比較朱棣將馬匹交給百姓,把風險交給百姓的養法,朱高煦這種專設機構官營養馬的速度無疑更快,養出的馬匹也更好,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就是耗費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