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這個散階,將會逐代降低一品,也就是說世襲官職最高的正三品衛指揮使,最多能承襲十代人。
當然,世襲衛指揮使的官員數量也不過幾百人,且會隨著散階降職而俸祿越來越低。
只要后世君王不大肆授予世襲武職和散階,那大明的財政就不會有太大負擔。
畢竟受到洪武、永樂年間余蔭的武官數量也只有兩萬多人,其中大部分還是世襲百戶官、千戶官。
別說后世君王,就單說朱高煦一個人,興許就能熬走他們兩三代人。
對于他的這個政策,有的武官高興,有的則是不舒服。
高興的武官都清楚自己子孫的本事,對于沒有本事的子孫來說,放棄武職拿一個散階,俸祿依舊拿著,人也能平安不少。
萬一后代之中有能人,那也能憑借散階的身份獲取入學資格,重新參軍拿到武職。
哪怕是最下層的正六品世襲百戶官也能世襲傳承四代人,這時間跨度已然不短。
如此一來,大量武官也沒了話說。
若是子孫有本事,那便直接從國防大學畢業,而后承襲武職,若是子孫無能,那也別上戰場禍害人,老老實實拿著散階,領著俸祿度日。
正因如此,這次的六軍都督府武官承襲改制,倒是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
當然,之所以沒有引起太大波瀾,原因也在于這次的改制有人支持。
“若是這五千學子不襲職,那應該就會有大小五百多實權的武職空出來了吧”
郭琰驚嘆著,同時又道“怪不得這些日子許多燕府武官的夫人都想辦法來東宮,我原先以為她們是與我聊家常,現在看來她們是家中夫君派來探消息的。”
郭琰說罷,小心看了一眼朱高煦“這消息,要說出去嗎”
“說吧,反正朝廷需要武官,燕府的武官大多都是青壯,與其把兵馬交給那些不知兵的武官子弟,不如把兵馬交給他們,起碼他們還能帶兵打仗。”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他對武官承襲改制的原因就是想讓大量沒有兵權的燕府、渤海武官上位。
老朱想對淮西老兄弟好的想法朱高煦能理解,但衛所武官由武轉文的現象太嚴重了,武官世襲的制度已經開始影響大明的軍備了。
歷史上,同樣的問題,朱棣也有一份責任。
朱元璋和朱棣兩人冊封的世襲武官太多,導致接下來大明能打的將領越來越少,王驥這類文官開始冒頭,反倒是五軍都督府這邊只剩下永樂老將的張輔、陳懋、蔣貴、朱勇開始充門面。
正統年間能打的也就是這四人,外加石亨、石彪、孫鏜、毛忠、楊洪、方瑛等將領。
乍一看還挺多,但張輔等人老邁,青壯派只有石亨、石彪、方瑛、郭登四人。
就這還是正統年間張太后帶著朱祁鎮組織三次北伐、四平麓川鍛煉出的青壯派將領。
等石亨、石彪被殺,能撐場子的只剩下方瑛了,結果方瑛還因為常年在西南鎮壓土司,彈壓三宣六慰而在同年病卒了。
到了最后,剩下一個撐場子的只剩郭登,結果還被朱祁鎮發配甘肅。
要不是老臣孫鏜堅挺,一直活到了八十歲,撐到了成化七年,加上土木堡之變后踴躍出劉玉、朱永、趙輔這三人,估計朱見深想要收拾爛攤子都沒人用。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會抓住這個時機,著手把武官承襲職位的制度給改變。
現在看來進度不錯,接下來只要等五六年看看效果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