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山東和遼東,其次就是云南和四川的人口和耕地變化比較大了。
靖難之役結束以來,云南和四川陸陸續續涌入了四十余萬人口,他們不少人已經在上半年安家并開荒,如今也基本見了成效。
這些情況,身為皇帝的朱棣只有通過戶部的文冊才能了解,但戶部還沒清點完。
“山東和遼東的情況你應該清楚吧”
朱棣詢問朱高煦,畢竟朱高煦在遼東和山東布置了大量基層官員,收集數據肯定比戶部要快。
“自然”朱高煦走到一旁,朱棣也跟了過去,遠離了軍陣。
“遼東與渤海至臘月初一,有人口一百九十七萬七千六百口,耕地一千三百四十余萬畝。”
“山東至臘月初一,有人口四百八十二萬七千余口,耕地五千九百九十四萬余畝。”
朱高煦簡單匯報,朱棣便想到了洪武三十年的數額,然后撫了撫須“這山東連帶遼東在洪武三十年的人口才五百二十五萬,如今四年過去,加起來卻六百八十多萬。”
“即便減去大寧的三十余萬口,也比原本的人口多出一百二十五萬。”
“那耕地當初連帶軍屯田也不過六千萬,如今卻有七千余萬畝了,僅山東一省就增加三百多萬畝。”
“這群鄉紳胥吏,俺真想把他們手里的人口田地都搶到手里。”
朱棣有幾分急眼,畢竟從山東的情況來看,大明的人口絕對不止洪武三十年的六千余五十萬。
不過他也有幾分保守道“你下面的人會不會多報了,這增加的有點太多了。”
“增加是正常的。”朱高煦先給出答案,然后才詳細解釋道
“洪武十四年的時候,山東就有五百二十萬口,如今二十年過去,增加一百二十萬很正常,耕地也是同理,甚至比眼下丈量的還要更多。”
“以兒臣看來,朝廷眼下的耕地恐怕恢復不下北宋熙豐時期,甚至有所超出,人口也恐怕不低于七千萬。”
“只是如何將田畝丈量,人口清查,還是得先看看山東試點政策推進如何。”
朱高煦說的有理有據,畢竟洪武十四年的大明就有耕地三億六千余萬畝,人口五千九百八十余萬。
如今二十年過去,人口居然才增長了一百多萬,耕地才增長三千余萬畝。
如果大明真的只有六千萬人,那耕種四億畝耕地也倒符合效率,畢竟人力耕種的極限也就五畝,算上天下耕地,人均耕種六畝倒也不出奇。
可大明二十年人口才增長一百萬,這簡直就是有些羞辱人了。
即便是民生敗壞的乾隆后期,十八年時間里也從三億一千萬,增長到三億六千萬,這還是耕地已經開發困難的情況下。
反觀眼下,二十年才增長一百萬人口,偏偏稅率不如乾隆時期一半。
說七千萬人,那都是朱高煦說的保守了,至于耕地,北宋熙豐年間耕地四億六千余萬畝,但對應男丁就有四千余萬,算上女性恐怕不下八千萬。
北宋年間的生產效率與明初差距不是很大,人均六畝耕地算是古代耕種效率的標準了。
大明要是有四億六千萬畝耕地,人口最少接近八千萬,這才是朱高煦心里估計的人口數額。
利用入學資格來清算人口數量,這就是朱高煦能從山東和遼東清查出那么多人口的主要原因,攤丁入畝則算是次要了。
只是這套辦法沒辦法擴大,因為大明沒有那么多教學資源,也養不活幾十萬只負責教書的教習,除非生產力提高。
“按照你這么說,今年清查的人口恐怕不低于六千六百萬,耕地不低于四億三千萬。”
朱棣若有所思,同時也覺得自己立朱高煦為太子簡直就是最正確的做法。
執政不過一年半,朱高煦就讓大明的賬上人口增加了一成,耕地增多五千萬畝。
若是老朱泉下有知,興許日后他下去后,能打的稍微輕點。
想到這里,朱棣就看向了朱高煦,那目光有些饑渴,看得朱高煦有幾分發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