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桑稼疾苦
“是歲天下有口六千七百二十七萬五千二百口,田畝四百七十一萬九千七百二十五頃余十三畝二分。”
“是歲天下賦稅糧三千五百萬石,布帛六萬七千二百匹,絲綿三十二萬五千余斤,綿花絨四萬余七百二十斤。”
“金一萬二千四百兩整,銀九十八萬五千二百三十兩,銅一百七十五萬七千四百二十五貫。”
“雜項、商稅、礦課、鹽引、茶引折色二百三十七萬三千余貫,還有鐵、鉛、絲、絹、綢、緞、布、棉等各項折色一百余六萬五千余貫。”
“是歲入糧三千五百萬石,其它各類折色歲入六百二十五萬六千余貫。”
臘月初五,武英殿內。
當戶部尚書郁新匯報了過去一年的夏秋兩季稅收情況,朱棣也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目光看向一旁的朱高煦。
去年的情況他已經忘了大半,不過他記得去年歲入三千二百萬石,七百七十余萬貫。
這一年過去,雖說稅糧增多了,但銀錢雜項卻減少了近一百五十萬貫。
折算來看,過去一年的賦稅起碼少了幾十萬貫。
“老二,這賬上怎么少了一百五十萬貫”
朱棣開口詢問,朱高煦也早有預料的回答“去歲下東洋,所帶回的銀錢較多,故而創下新高。”
“今歲對日市舶歲入一百七十余萬貫,又轉交六萬八千貫給日本國主,一來一去就少賺了近一百二十萬貫。”
“不過這是正常現象,畢竟去歲能創下如此高的市舶貿易量,主要是因為朝廷與日本斷交太多年,日本國內積攢銀錢過多所致。”
“如今的雖說只有一百七十萬貫卻也不用失望,駐日西廠百戶所傳來消息,日本各類礦山已經開始采用灰吹法,想來再過幾年,便能穩定與朝廷的二百萬貫貿易量。”
“此外,下西洋艦隊的商品還在欽州屯放,待安南戰事告歇,憑借那一批商品還能賺取不少利潤回來。”
對日貿易量下降這件事,朱高煦心里早就有了準備,他要的是長期貿易,故此不用在意一時的多寡。
等日本全國開始大規模使用灰吹法采礦,屆時才是明日貿易不斷走向新高的時期。
就日本國內的銀、銅礦儲備來說,足夠大明吃它四百年,不過前提條件是日本不能統一。
一旦日本出現統一,那肯定會出現類似德川幕府的閉關鎖國。
日本的閉關鎖國,雖說是為了防止各國對其滲透,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限制國內白銀流出。
從足利幕府到德川幕府頒布鎖國令的二百余年間,日本無疑是對明貿易最大白銀流出國。
只要大明維持足利幕府的統治,并且給予其一定的利益,那足利幕府沒有必要和大明對著干。
當然,大明也不可能幫助足利幕府廢除天皇制,而是讓足利幕府自己逐步廢除天皇。
現在的足利幕府正是強盛時期,但所能掌控的日本土地也不過京畿加部分關東關西地區罷了,地方上的守護們依舊強大。
不過也正是這種局面,才能讓明日貿易長久的維持下去,一旦足利幕府過于強大,那這個貿易都會面臨瓦解或貿易量縮減的困局。
一個松散且長期內部保持和平的日本,才是一個好的日本。
朝鮮就是在這樣的局勢下導致武力逐漸變弱,而日本最好也是如此。
朱高煦思緒間,朱棣也大致弄懂了今歲歲入不如去年的原因,故此頷首。
“眼下是臘月了,安南的軍情送抵,安南大部分地方都已經被朝廷拿下,并且不少陳氏宗室都已經消亡。”